拱圆大棚山药生产技术规程

发布日期:2020-12-16 15:19

1.栽植前准备

(1)选用优良品种

选用综合经济性状优良、抗逆性强、抗病虫、高产、优质的山药品种。

(2)山药栽子培育

山药块茎呈长圆柱形,上端较细,前端具一隐芽和茎的斑痕,通常用来做“种”栽植,称“山药栽子”。山药栽子需选取多年培育的优质山药栽子繁殖,把块茎先端切下20~30厘米,具有隐芽和茎痕的一段;也可把块茎切成长10~15厘米小段(俗称山药段子)作种。

(3)整地开沟

冬季至清明节前进行整地开沟。采用开沟机沿南北向按行距1米挖深度为120~140厘米、宽度为30厘米的种植沟,挖沟的土按土层深度依次堆积在沟两侧,经晾晒几天后,先将高层土耧平踩实,再填下层土入沟,每天20厘米耧平踩实一次,最后平填上层土,层层耧平踩实,直到与原田相平或略低为止。

(3)种块处理

种植前20~25天选符合栽培特征,无病块,根上端较硬的一段进行药剂浸种,用15%粉锈宁1000倍或50%井冈霉素200倍和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300倍浸合液浸5分钟,然后晾干备播。

2.适时栽植

(1)种植时间

小拱棚栽培方式宜3月中旬左右,气温达到10℃以上,5厘米地温稳定在8℃以上时种植。

(2)种植密度

栽前先灌足水,将栽子平摆于沟中,将芽朝上,每666.7平方米栽植3500~3800株,栽种时顺垄开沟种植,株距20~25厘米,覆土10厘米培成垄,垄高15厘米左右,两边用脚踩实。

(3)基肥

下种后到出苗前,将种植沟两侧行间的土壤深翻20~30厘米,施入基肥,每666.7平方米施优质腐熟饼肥200~250千克,优质腐熟粪肥5000~7000千克,三元素复合肥50千克,施入并翻土充分混合。

3.田间管理

(1)扣棚

在山药栽子栽植之后,可采用单跨模式(即小拱棚跨度为一沟山药)或双跨模式(即小拱棚跨度为两沟山药)进行保护地栽培。小拱棚主体采用竹片交叉式支架或金属(如镀锌管)倒“U”型支架。将塑料薄膜置于支架之上,将拱棚两侧塑料薄膜边缘部分用土壤掩埋压实。

(2)降温与保温

根据棚内为温度及时通风和保温,当棚内温度达到30℃时,小拱棚两侧每隔2~3米揭开埋于土壤中的薄膜,及时通风降温;当温度降至15℃以下时应掩埋风口,及时保温。

(3)揭膜

当气温稳定,且环境平均温度达到20℃时,及时揭膜。

(4)搭架

当苗高达到25厘米左右时,用2米长的竹竿或树枝搭牢固的“人”字形或三角、四角型支架,架高1.5~2米,然后引蔓上架以利通气透光。

(5)浇水

苗期基本不浇水,在茎叶旺盛生长后期保持土壤见干见湿,块茎膨大期应适当浇水,保持土壤湿润状态,收获前10天停止浇水。每次大雨过后,应及时排除积水和换水。

(6)追肥

整个生长过程中追肥3~4次,分别在抽蔓期、茎叶旺盛生长期和块茎膨大各追肥一次,每次每666.7平方米施硫酸钾复合肥15~20千克,收获前30~40天进行最后一次追肥。结合防治病虫可进行叶面追肥,一般每15天一次,共喷3~4次。叶面喷施可用硒硼微肥。

(7)中耕除草

栽植后可浅中耕1~2次,以后每次浇水和降雨后都应进行中耕。中耕时宜浅不宜深,以免损伤根系。山药栽植后可用33%施田补除草剂进行化学除草,山药生长中期结合中耕浇水可再进行一次化学除草,每666.7平方米用150克,兑水50千克。

(8)剪枝、摘花蕊

当中上部的茎蔓叶腋间生长出“零余子”(山药豆)的花蕊时,除留下结“零余子”的植株叶,其它植株花蕊应全部抹掉,并可及时剪去侧枝,以减少养分消耗,利于通风透光,使养分集中于块茎膨大上。

4.采收

(1)采收时间

山药从遇霜后茎叶枯黄时,一直到次年3月均可收获,挖山药时应防止机械损伤。越冬前需盖土防冻。一般山药应在茎叶全部枯萎时采收,过早采收不仅产量低,而且含水量多易折断。如不急于上市,可在地里保存过冬,至延迟到翌年3月中、下旬萌芽前采收。

(2)采收方法

收获山药应从沟的一端开始,按山药的长度挖深沟,待全部块茎暴露出来后,手握中上部,用铲铲断其余的细根,小心提出,避免伤口和折断。气生块茎(山药豆子)可在地下块茎收获前一个月采收,也可在霜前自行脱落前采收。

5.贮存

贮存期间温度一般保持在8℃~12℃,保持干燥,通风冷凉。必要时可以就地贮存,延迟至次年3月上中旬采收。也可用土窑贮藏,窖内保持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