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病原物传播方式与病害防治技术

发布日期:2021-03-01 20:39

蔬菜发病是植株受病原物的侵害所致,所以病原物的存在是发病的先决条件。病原物主要包括真菌、细菌与病毒。这些病菌都附着或寄生在一定物体上,待条件适宜时,经过一定途径传播到植株上,并发病为害。在自然界,病原物的传播主要是依赖外界因素,其中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中以风、雨、水、昆虫和其他动物传播的作用最大;人为因素中以种苗和种子的调运、农事操作和农业机械的传播最为重要。

一、蔬菜病原物传播方式

1、种子带菌

种子是病毒病、菌核病、早疫病等多种病菌越冬、越夏场所之一。种子带菌传播病害既是长途传播的主要方式,也是近距离传播的重要方式。种子上携带的病菌,有的是寄生在种皮内,有的附着在种皮上,有的混在种子中间。由于种子的数量少,病菌较集中,所以消灭它们也较方便、容易。目前,很多菜农不重视这一工作,所以,种子带菌仍是病害传播的主要方式之一。

2、秧苗带菌

在分苗和定植时,既没有经过严格的挑选淘汰病苗,又没有集中进行喷药、浸根等防病措施,定植后又不及时检查、发现和拔除病株。这都会使带病菌的秧苗在田间生长,很快发展成为发病的中心。

3、病株残体、杂草、未腐熟的农家肥带菌

病株残体是蔬菜斑枯病、早疫病、软腐病、黑腐病等多种病害病原菌的越冬、越夏场所。蔬菜收获后,拔秧不及时,残根、叶未清除干净,或未深埋烧毁,大量的病原菌在田间,一旦条件适宜就再侵染使蔬菜致病。利用带有病原菌的农家肥,如不腐熟,病菌仍会侵染植株,如菌核病、疫病就可以通过农家肥进行侵染。田间很多杂草是多种病毒寄生和越冬的场所,如不及时铲除、烧毁或深埋,也会传播病毒病等病害。

4、土壤带菌

土壤是植物病原菌的重要越冬和越夏场所,很多为害植物根部的兼性寄生物能在土中较长时间存活,在土壤中的病原物还可以通过自身的生长和移动接触健康植物,从而产生侵染,如根部的外寄生线虫可以在土壤中靠自身运动到达寄主植物的根部。很多病菌,如蔬菜斑枯病、菌核病、早疫病等病菌,可在土壤中腐生存居多年,所以土壤带菌也是蔬菜发病的重要原因。多数土壤中含有多种致病病菌,但由于浓度、数量不足,不一定会发病。在多年重茬、连作的大棚、温室中,病原菌越积累越多,因此发病严重。

5、介体传菌

昆虫,特别是蚜虫、粉虱等是病毒病最重要的传播介体,蚜虫吸食有病毒病的植株后,成为带毒源,再吸食健株,也会传播病害。线虫和螨类除了能携带真菌孢子和细菌造成病害传播外,它们还能传播病毒。这些病毒所造成的为害常常超过线虫本身对植物所造成的损害。

此外,病原物还可通过苗床、空气、雨水、设施、架材、农具及人体进行传播为害。

二、蔬菜病害的防治

1、严格执行植物检疫法规

植物检疫是国家为了防止农作物的危险性病、虫、杂草随同农产品传播蔓延,保障农业安全生产和保证对外贸易顺利发生所采取的措施之一。为了防止黄瓜黑星病、番茄溃疡病等危险性病害传播蔓延,要避免盲目引种、调种。

2、选用抗病品种

同种蔬菜的不同品种,往往受同一种病为害程度不同,有的不受害,有的受害较轻,有的受害就严重,这是因为蔬菜的不同品种具有不同抗病的能力,是作物的一种特性,利用作物这种抗病的特性,是防治蔬菜病害最经济有效的方法。如津杂1号、津杂2号对黄瓜霜霉病、枯萎病有一定的抗性。

3、选用无病种子和种子处理

从无病株、无病果中采收种子,选饱满、均匀和优良种子播种,播前对种子进行消毒理。常用的方法如下。

⑴温汤烫种:用50~55℃温水烫种子10分钟,然后使水温降到35℃再浸种催芽。

⑵高锰酸钾浸种:500倍水溶液浸种30分钟,捞出冲洗净药液后再浸种催芽。

⑶硫酸铜浸种:用70~80倍液,番茄、茄子、甜椒浸5分钟,浸后用水洗净。

⑷用50%多菌灵或瑞毒霉500倍液浸种,蔬菜种类不同浸种的时间不一样,茄子浸2小时。

4、培养无病壮苗

育苗时要进行培养土消毒,最好用营养钵育苗。加强苗期管理,注意增光保温和通风除湿,及时调换秧苗位置,保征幼苗齐、匀、壮,发现病菌及时拔除或喷药除治。

5、加强栽培管理

⑴清洁田园:清除病菌浸染源。

⑵实行轮作,避免重茬:重茬种植病害严重。特别是土壤传播的病害,如枯萎病、疫病、青枯病等。

⑶加强肥水管理:施足腐熟农家肥,增施磷钾肥,深耕细耙,促进根系生长,增强蔬菜抗病力。科学灌水、放风,一般在晴天上午灌水,最好小水勤灌或滴灌。

6、高温闷棚

往往在霜霉病发生以后采用,选择晴天进行,使植株上部气温达44~46℃,保持2小时,为防止植株衰弱。闷棚时间不能过长,间隔天数不能过短,可每7天进行1次,连续2~3次。

7、药剂防治

提倡不同类型、种类的农药合理交替和轮换使用,防止病菌产生抗药性。在生产实践中应着重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⑴在转的选择:农药化学性质不同防治对象和效果也不一样,即使防治范围比较广的农药,也不是对所有病菌都有效。

⑵适时用药:一般在发病初期施药,每隔7~10天1次,连续2~3次。

⑶准确掌握用药量:切忌配药时不称、不量随手倒,任意加大药剂浓度和用量。

⑷视天气用药:气候条件常影响药效,气温高施药量就应适当减少。

⑸合理混用农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农药混合使用,可以同时兼治几种病害,并可防止蔬菜产生抗药性,但不是所有的农药都可任意混用,必须根据农药的性质合理地配合使用。应注意农药混合后不应产生不良的化学反应和物理反应,使药剂分散失效、乳剂破坏、产生沉淀等,对蔬菜也不应产生药害,大多数农药混用后互不干扰,有的还可改善药剂的理化性状,起到增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