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飞虱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

发布日期:2021-10-16 14:08

灰飞虱属同翅目飞虱科昆虫。主要危害水稻,还能危害小麦、大麦、玉米等禾本科作物,取食看麦娘、游草、稗草、双穗雀稗等禾本科杂草。危害水稻时,成虫和若虫群聚在稻株下部取食危害,用刺吸式口器刺进稻株组织,吸食养分。雌虫还用产卵器刺破茎秆组织,被害稻茎,初期在表面呈现许多不规则的长条形棕褐色斑点,严重时稻茎下部变成黑褐色,易倒伏、枯死。分蘖期受害,影响稻株生长。抽穗后被害,影响灌浆,千粒重降低,瘪谷率增加,造成严重减产。灰飞虱不仅直接对作物造成危害,而且还可传播多种植物病毒病,可传播玉米粗缩病、水稻条纹叶枯病、水稻黑条矮缩病、小麦丛矮病和小麦条纹叶枯病等多种病毒病,传播病害的危害远远大于直接危害。其中,玉米粗缩病和水稻条纹叶枯病分别是玉米和水稻的灾害性的病害。玉米粗缩病病株仅有少数可结雌穗,但穗极小,因此,发病株基本无产量。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病早发病重的植株形成“假枯心”,不能抽穗,而发病较晚的病株抽穗不良或穗畸形不结实,因而对产量影响也极大。这两种病害与灰飞虱发生密度有密切关系,灰飞虱密度愈大,病害发生愈重。

灰飞虱在我省一年发生4~5代。以若虫在田边杂草丛中、稻麦根茬及落叶下越冬,以背风向阳、温暖潮湿处最多。12~2月最冷时若虫钻入土缝泥块下不动。3月开始活动,由越冬场所迁到已萌芽的草地和麦田。一般情况下一年有春季和秋季两次数量高峰。灰飞虱属于温带地区的害虫,耐低温能力较强,对高温适应性差。其生长发育的适宜温度在250C左右。冬季低温对越冬若虫影响不大,不会造成大量死亡,而夏季高温干旱对其发生极为不利。若春季气温偏高,夏季气温偏低,秋季和冬季气温偏高的情况下,利于灰飞虱的发生。近年来气候变暖,特别是冬季明显变暖,春、秋季气温较高,加长了繁殖期,冬季气温偏高有利于越冬,但夏季气温未明显升高,夏季死亡率降低,均利于灰飞虱发生。

今年春季以来,特别是进入5月,气温偏低,降雨较多,极有利于灰飞虱发生,全省灰飞虱发生密度较常年显著偏高,特别是济宁、枣庄等鲁南地区灰飞虱大发生或特大发生,不仅对水稻秧苗造成直接危害,已造成济宁水稻秧苗叶片变黄,有的开始死苗,而且更为严重的是传播病毒,将导致玉米粗缩病和水稻条纹叶枯病严重发生,预计玉米粗缩病全省中度发生,济宁、枣庄等鲁南地区将大发生;水稻条纹叶枯病在南部稻区将偏重发生。目前,玉米粗缩病在济宁、枣庄等地的早播玉米如大蒜和马铃薯等茬玉米已严重发生,病株率70%~80%,重的达95%以上,已严重威胁玉米生产。麦田套种玉米粗缩病也将陆续显症。当前,气温偏低,降雨较多,无干热风天气,灰飞虱密度仍然较高,势必将再度大量传毒,引起夏直播玉米严重发病。因此,要切实做好灰飞虱防治工作,预防玉米粗缩病和水稻条纹叶枯病的严重发生。可采取以下防治策略和措施:

玉米粗缩病和水稻条纹叶枯病,目前尚无特效药剂防治,一旦发病对产量影响极大。因此,要坚持治虫防病的策略,采取减少灰飞虱虫源和做好传毒昆虫防治等措施,力争把传毒昆虫消灭在传毒之前。

1、灰飞虱发生密度较高的地区,一是全面集中统一防治灰飞虱,早播玉米、套播玉米、夏直播玉米和稻田及秧田都要防治,以降低灰飞虱密度,防止再次传毒。一次防治密度仍然较高的要再次组织防治。防治药剂,持效性较好的有锐劲特、吡虫啉等,速效性较好的有异丙威、仲丁威、敌敌畏等。可亩用10%吡虫啉15~20克喷雾防治,同时注意田边、沟边喷药防治。捕虱灵仅对灰飞虱若虫有效,对成虫无效,不提倡使用。二是在玉米粗缩病发生重的地块采取翻种或改种措施,一般掌握在病株率20%以上的地块要实行翻种或改种。发病较轻的要及早拔出病株,以减少毒源,加强田间管理,促进玉米健康生长。水稻条纹叶枯病,应采取重点消灭传毒昆虫灰飞虱,辅以喷洒抗病毒药剂的防治策略。水稻移栽前要剔除病苗弱苗,栽前栽后要普遍各进行一次防治。可亩用10%吡虫啉15~20克喷雾防治灰飞虱。杀虫剂与病毒抑制混合使用,可亩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克+病毒清或病毒克或病毒A或植病灵2号30~50克对水40公斤两种药剂混合喷雾防治,注意喷洒近稻田地边杂草。

2、灰飞虱发生密度较低的地区,要以灰飞虱适宜发生地作为防治重点,进行全面集中统一防治灰飞虱,如大蒜、马铃薯等为前茬的玉米以及稻区的玉米和水稻要重点进行防治。发病重的玉米地块也应及早采取翻种或改种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