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生产的限制因素及对策

发布日期:2021-10-26 16:16

近年来,诸多因素影响到了棉花生产的发展,导致产量降低,植棉效益下降。在棉花生产中主要有以下十个方面的因素对产量影响较大,棉农可根据往年生产上的不足,及早采取预防措施,促进棉花产量有一个大的提高。

种子质量不一

一是部分棉农为节省种子钱,自留棉种,有的棉农自己都不知道自留棉种到几代了;二是部分棉农贪图便宜,不到正规种子公司购买种子,在小商小贩手中购买。由于种子质量难以保证,抗虫能力和抗病能力降低,从而影响棉花的产量和品质。

对策:要到正规种子公司购买种子,并向种子公司索要发票,以保证种子质量。

施肥不合理

一是有的农户不施用基肥,害怕基肥充足会造成棉花旺长。二是施肥比例不合理,多以磷酸二铵和尿素为主,不注重施用钾肥,特别是钾肥大幅度提价之后,钾肥用量不但不增加反而下降。三是施肥数量不合理,一般亩施磷酸二铵25~30公斤,尿素25~30公斤。四是追肥时期不合理,一般初花期追施尿素一次,需肥关键的花铃期由于棉株高大,不易追肥而不再进行追肥,造成后期脱肥。

对策:一是施足基肥。基肥以有机肥为主,一般亩施2000公斤左右,高效复合肥25~40公斤,并配合施用1~2公斤硼锌等微肥。二是重施花铃肥。棉花开花与结铃期,也是棉花需肥最多的时期,一般开花期亩施复合肥15~20公斤。棉株结有2~3个成铃时,亩平均要施尿素15~20公斤,当棉株结有8~10个成铃时,亩应施尿素5~10公斤。

播期过早

部分棉农认为,棉花播种早可以早长早发。其实棉花种子的发芽和生长是需要一定温度的,播种过早,遇到阴雨及土壤湿度大、土壤温度低时容易感染立枯病、红腐病等病害。如遇到10℃以下的低温要烂种。棉苗出土后两周内,棉种本身养分已消耗尽,棉苗制造养分的能力又弱,抗病力极差,易诱发炭疽病,还会加重立枯病、红腐病发展。

对策:一般以5厘米地温稳定通过16℃时为适宜播种期,一般露地棉可掌握在4月下旬初,地膜棉可提前至4月中旬,盐碱地可推迟至4月下旬至5月初。

种子处理不到位

部分棉农无论是购买还是自留种子,都不对种子进行处理或处理不当,造成种子出苗差,抗病能力弱,即使能够出苗的种子生长也不旺盛。

对策:播种前选晴好天气晒种2~3天,以提高发芽势和发芽率。棉种应选用脱绒包衣的种子,包衣种子严禁浸种。对于棉农自留棉种,浸种12~24小时,待子叶分层后晾干催芽。并按100公斤种子加0.5公斤50%多菌灵进行拌种,预防苗期病害。

造墒后不耕翻

部分棉农为提高土壤墒情,采用先耕地后造墒的方法,造墒后不再耕翻土壤,浅耕一遍就进行播种,造成土壤板结,湿度过大,出苗困难,苗期病害严重。

对策:棉田应采用先造墒后耕翻,先耕地后造墒的不能采用浅耕的方法。造墒后耕翻15厘米以上,耕翻后用镇压器镇压2~3遍,以沉实土壤,保住墒情。

留苗密度大

主要表现:行距、株距小,留苗密度偏大,封行过早,田间郁闭,通风透光不良,蕾铃脱落严重,棉株下部结铃少,产量降低,品质下降。

产生原因:一是受前几年干旱影响。由于干旱,已形成留苗较密的习惯。二是受棉花苗病的影响。由于棉花多年连作,造成棉花立枯病、炭疽病、红腐病等苗期病害加重,为防止苗病造成的死苗,棉农多采用多留苗的方法,棉花苗病过后,即使多留苗不死,棉株也已经较大,棉农再也舍不得拔掉。三是棉农没有根据各自的地力、水浇条件和所用品种,确定合理的株行距,造成部分棉田密度偏大。

对策:一是根据地力、水浇条件、品种合理留苗。对于土壤肥沃,水浇条件较好的可适当稀植,以所用品种要求的最低密度为宜;对于土壤瘠薄,水肥条件较差的,可适当密植,以所用品种要求的最高密度为宜。二是采取有效措施,减轻苗病危害。及时中耕划锄,增温散湿,对于露地直播棉可实行清垄晒根。

为防止死苗造成缺苗,可采用双株留苗或在留苗株附近再留一株的方法,待苗病过后及时拔除多余苗。对于重病地块用70%甲基托布津800倍加腐殖酸叶面肥,喷施叶面加灌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