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白粉病的发生及防治

发布日期:2018-04-25 09:37

小麦白粉病广泛分布于我国各小麦主要产区,是我省最主要的小麦病害之一。小麦受害后,可致叶片早枯,分蘖数减少,成穗降低,干粒重下降。一般可造成减产l0%左右,严重的达50%以上。

一、症状特征

小麦白粉病在小麦苗期和成株期均可发生,典型病状为病部表面覆有一层白色粉状霉层。组织受侵后,先出现白色绒絮状霉斑,逐渐扩大相互联合成大霉斑,表面渐成粉状,后期霉层渐变为灰色至灰褐色,上面散生黑色小颗粒(闭囊壳)。该病可侵害小麦植株地上部各器官,以叶片和叶鞘为主,发病重时颖壳和芒也可受害。发病时叶面出现1—2mm的白色霉点,后逐渐扩大为近圆形至椭圆形白色霉斑,霉斑表面有一层白粉,遇有外力或振动立即飞散。这些粉状物就是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后期病部霉层变为灰白色至浅褐色,病斑上散生有针头大小的小黑粒,即病原菌的闭囊壳。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也危害叶鞘,茎秆和穗部。

二、防治措施

1、农业防治

1.1选用抗、耐病品种。

1.2消灭初期侵染源。越夏区麦收后及时耕翻灭茬,铲除自生麦苗,以少菌源,降低秋苗发病率,有效切断菌源。

1.3合理密植。适期、适量播种,保持科学、合理群体,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

1.4合理施肥。应根据土壤肥力状况,适当控制氮肥用量,实行测土配方施肥,可显著减轻病情。

1.5科学排灌。降低田间湿度,特别是降低发病高峰期的田间湿度,可有效控制病害发生;如遇干旱,应及时浇水,促进作物生长,提高植株抗病能力。

2、药剂防治:通常于孕穗期至抽穗期病株率达20%时施药。一般在早春病株率达5%时选用三唑酮(粉锈宁)防治效果最佳。秋苗发病早且严重的地区应于秋季或冬前用药剂进行种子处理或施药防治。用种子重量的0.03%(有效成分)6%立克秀(戊唑醇)悬浮种衣剂拌种,也可用2.5%适乐时20ml+3%敌委丹l00ml兑适量水拌种10公斤,并堆闷3个小时。生长期施药: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亩用有效成分8—10克;12.5%特普唑可湿性粉剂,亩用有效成分4—6克;50%粉锈宁胶悬剂亩用100克;33%纹霉净可湿性粉剂亩用50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