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遭受洪涝灾害后紧急补救方法

发布日期:2018-05-13 13:16

连续大到暴雨给蔬菜正常生长造成较大的不利影响,为防灾减灾,降低不良气候因素造成的损失,建议此时早稻正处于灌浆结实阶段,中稻正在幼穗分化或打苞阶段,晚稻正是育秧待插阶段,因长时间遭受大雨狂风天气,对我市水稻生产造成很大的破坏。为尽量减少或避免过大经济损失,建议农户采取以下紧急补救措施,开展生产自救。

水稻受灾后田间管理措施

水稻涝害的损失随受涝时间和深度而加重,水温越高受害越重。在受洪涝灾害后紧急采取适当的田间管理措施,可减少一定的经济损失。

抢排渍水。秧苗受淹后,植株缺氧造成呼吸停止,时间一长便会死亡,要抓紧抢排渍水,使受淹秧苗尽早出水,增强呼吸作用。受淹后的秧苗根系活力差,排水露苗时,要看天气情况而定。如果是阴天,可以一次性地排干渍水,有利于水稻迅速恢复生长;如果是晴天,则田间仍要保留浅水层,以满足秧苗蒸腾所需的水分,避免秧苗脱水而枯萎死亡,待秧苗逐渐恢复生机后,再排水露田。

洗苗护苗。在退水刚露出叶尖时,要不断进行洗苗。最好用汽油机喷雾器向水稻喷清水洗苗,洗去沾在茎叶上的泥沙,对水稻迅速恢复生机效果较好。喷水时要注意对叶部喷不能对茎秆喷。

露田追肥。在排完渍水水稻恢复生机后,要进行1次轻露田,直至水稻长出新的白根,随后结合灌浅水补追1次速效肥料。还在分蘖期的水稻可追施尿素和氯化钾各75kg/hm2;如果处于孕穗期,应在破口前3~5d,补施尿素372.5kg/hm;如果已经抽穗,可进行1~2次根外喷施磷钾肥等叶面肥。

防治病虫害。水稻受淹后,自身的抗病能力较弱,必须加强病虫害的防治,对白叶枯病、纹枯病、稻瘟病等主要病虫害,应加强检查,有针对性进行防治。药剂用量应严格按照说明书上的用量使用,因秧苗羸弱,不可随意加大用药量,尽量在阴天或者晴天下午4点以后施药。

受灾后稻田的补种和改种技术

水稻受灾后,可根据灾情的严重程度及茬口季节来采取相应的紧急补救措施,如:

“早翻晚”栽培技术。“早翻晚”即利用早稻品种感温性强的特性作为晚稻种植,可实现迟播早熟,也能获得较理想的产量。对于秧苗毁损严重的稻田或者无秧可插的晚稻田,可以采用“早翻晚”的补救措施。利用“早翻晚”栽培技术进行补救的稻田,最高产量可达6000kg/hm2。

种植方式。洪涝灾害后补种“早翻晚”水稻,必须保证在9月15~20日前安全抽穗扬花,因此季节十分紧张,要尽可能地抢早播种。7月30日前退水的田块,可于7月15日前异地育秧,秧龄15天左右,退水后立即免耕移栽;无田育秧的,于7月25日前直播。

品种选择与科学施肥。播种时应尽量选择分蘖力较强、后期转色好的早、中熟型早稻品种。采用适宜播种量,直播田用种量较大,杂交早稻品种为30~37.5kg/hm2,常规早稻品种为60~75kg/hm2。在保证全苗的前提下,为争取早蘖,施肥上要采用重基肥,早追肥,看苗施穗肥,酌情喷叶面肥。纯氮总施量控制在150~180kg/hm2,纯钾总施量150~225kg/hm2。

解除包颈现象。洪涝灾害后补种的“早翻晚”水稻,在抽穗期可能会遇到低温天气,使得抽穗不畅,出现卡颈现象,这时可以用30~45g/hm2的促生长激素“920”整块大田均匀喷施,辅助解除包颈现象,以获得高产。因“早翻晚”水稻秧苗嫩绿,易遭蓟马、螟虫危害,要注意防好后期纹枯病和稻瘟病等危害,可在破口前后喷施1~2次井冈霉素和三环唑等来防治。

改种旱作和蔬菜。对因灾绝收的田块,因地制宜,抢时改种、补种生育期适中、产量较高、经济效益较好的红苕、蔬菜,生育期短的玉米、豆类等作物,可以挽回很大一部分经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