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根腐病如何防治?

发布日期:2018-08-27 18:42

一、小麦根腐病症状及危害

小麦根腐病是一种全球性病害,也是我国小麦重要病害之一,各小麦栽培区都有发生。除引起根腐外,还为害麦株其他部位,引起苗腐、茎基腐、成株叶枯和穗腐等。常年因苗腐造成的缺苗率达10%~30%,成穗率和穗粒数亦明显降低。小麦种子、幼芽、幼苗、成株根系、茎叶和穗部均可受害,以根部受害最重。潮湿时病部均可产生黑灰色霉状物。

1、幼苗受害症状:播种后小麦种子受害,幼芽鞘受害成褐色斑痕,严重时腐烂死亡。

2、根部受害症状|:植株根部受害产生褐色或黑色病斑,植株茎基部出现褐色条斑,严重时茎折断枯死,或虽直立不倒,但提前枯死。枯死植株青灰色,白穗不实,俗称“青死病”。拔起病株可见根毛和主根表皮脱落,根冠部变黑并粘附土粒。

3、叶片受害症状:病斑初为梭形小斑,后扩大成长圆形或不规则形斑块,边缘不规则,中央浅褐色至枯黄色,周围深绿色,有时有褪绿晕圈。

4、茎节受害症状:病斑褐色,小长方形或圆形及不规则形,严重时病节以上部位枯死。

5、穗部受害症状:穗部发病在颖壳基部形成水浸状斑,后变褐色,表面敷生黑色霉层,穗轴和小穗轴也常变褐腐烂,小穗不实或种子不饱满。在高温条件下,穗颈变褐腐烂,使全穗枯死或掉穗。麦芒发病后,产生局部褐色病斑,病斑部位以上的一段芒干枯。种子被侵染后,胚全部或局部变褐色,种子表面也可产生梭形或不规则形暗褐色病斑。

二、小麦根腐病传播途径

1、小麦根腐病主要以菌丝体潜伏在种子内和病残体中越夏、越冬,种子表面也可携带病原菌分生孢子,散落于土壤中的分生孢子也能休眠越冬或越夏。病菌病原菌在种子中可存活多年。

2、一般在小麦播种后,种子和土壤中的病菌侵染幼芽和幼苗,造成芽腐和苗腐。越冬或越夏病残体新产生的分生孢子,上一季残留的分生孢子亦可随气流或雨滴飞溅传播,侵染麦株地上部位,产生叶斑和叶枯。在生长季节内发病部位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发生多次再侵染,病部逐渐上移,最后侵染穗部和种子。

三、小麦根腐病发病原因

1、小麦生育后期高温多雨,可大流行。

2、如田间病残体多,腐解慢,病菌数量就多,发病重。连作麦田,发病较重。幼苗出土慢,发病重。土温20℃以上,高湿,有利发病。土质贫瘠、水肥不足易发病。小麦遭受冻害、旱害或涝害,可加重病害发生。

四、小麦根腐病预防措施

1、小麦在播种前进行药剂拌种,药剂可以选用12.5%烯唑醇乳油,或5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或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或22%萎锈灵可湿性粉剂,或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用量为种子重量的0.2%~0.3%。

2、因地制宜选用抗病、耐病品种。与非禾本科作物轮作,避免或减少连作。

3、选用无病种子,适期早播、浅播,避免在土壤过湿、过干条件下播种。

4、增施有机肥、磷钾肥,返青时追施适量速效性氮肥。合理排灌,防止小麦长期过旱过涝,越冬期注意防冻。

5、勤中耕,清除田间禾本科杂草。麦收后及时翻耕灭茬,促进病残体腐烂。秸秆还田后要翻耕,埋入地下。

五、小麦根腐病防治农药

在小麦根腐病发病初期喷洒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20%三唑酮乳油2000倍液,或15%三唑醇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25%敌力脱乳油1500倍液喷雾。7~10天后再喷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