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瓜蔓枯病发生的与防治技术

发布日期:2018-09-10 00:37

甜瓜蔓枯病是甜瓜的主要病害,分布广泛,各地都有发生,露地、保护地都发病,一般病株率5-8%,部分地区发生普遍,重病地块病株达25%以上,显著影响甜瓜生产。为减少生产损失,有效预防该病,现简要介绍该病的防治技术。

一、病害症状。该病在甜瓜各生育期均发生,主要为害茎蔓,也为害叶片和叶柄。叶片发病多从靠近叶柄附近处或从叶缘开始侵染,形成不规则形红褐色坏死大斑,有农业论文不甚明显的轮纹,后期病斑上密生黑色小点,即病菌分生孢子器,空气干燥时病斑易破裂。茎蔓受害多在茎节处形成初为水浸状的深绿色斑,以后变成灰白至浅红褐色不规则坏死大斑,空气湿度高时迅速向各方向发展造成茎折或死秧。在田间、病部常产生乳白至红褐色流胶,病斑表面形成许多小黑点,即病菌分生孢子器。叶柄染病,呈水浸状腐烂,后期亦产生许多小黑点,干缩萎垂至枯死。有时病菌沿瓜柄或瓜蒂侵染至瓜果逐渐呈水浸状褐色坏死,最后腐烂,在病瓜表面密生黑色小粒点。

二、发病原因。该病由半知菌瓜壳二孢真菌侵染所致。病菌分生孢子器表面生,初埋生于寄主组织内,后突破表皮外露,浅褐色,球形至扁球形,直径74.5-52微米。孔口明显,顶部呈乳状突起,直径17.1-31.5微米。分生孢子长椭圆形、无色透明,两端钝圆,初为单胞,后生一隔膜,分隔处常缢缩,大小(9.2-16.4)微米×(3.3-5.2)微米。病菌的有性时期属子囊菌甜瓜球腔菌真菌。子囊壳球形,黑褐色,单生于寄主表面,孔口突出表面,大小44.5-98.5微米。子囊短棍棒状或袋状,无色透明,正直或稍弯,大小(28.5-43)微米×(8.5-12.5)微米。子囊孢子无色透明,梭形至椭圆形,双细胞,上面细胞较宽,顶端较钝,下部细胞较空,顶端稍尖,分隔处明显缢缩,大小(10-20)微米×(3.5-6.5)微米。

三、病害发生规律。病菌主要以分生孢子器或子囊壳随病残体在土壤中或附着在架柴上越冬,种子也可带菌传播。露地种植通常夏秋季发病较重,保护地生产一般多年重茬生产棚室发病多,以春秋两季病害严重,常引起死秧。一旦条件适宜病菌即引起侵染,发病后病菌在病部产生大量分生孢子,通过雨水、浇水、气流或农事操作等传播。病菌生长温度15-35℃,适宜温度20-24℃。空气湿度高于85%,平均气温18-25℃适宜发病。种植过密,通风不好,缺肥或偏施氮肥,保护地浇水后长时间闭棚,容易诱发此病。连作或平畦种植亦有利于发病。在甜瓜生长期高温潮湿多雨,或长时间阴雨寡照,甜瓜生长衰弱,病害常发生较重。另据调查,与瓜类蔬菜连作地块或棚室病害多发生较重。

四、防治方法。根据该病发生特点,宜在优化栽培管理的基础上进行综合防治。

1、有条件的地区实行2-3年与非瓜类作物轮作。每茬作物拉秧后彻底清除瓜类作物的枯枝落叶及残体,集中高温堆沤发酵,杀灭病菌。

2、选用无病种子,可用52-55℃温水浸种20-30分钟后催芽播种。也可用种子重量0.3%的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拌种。

3、适当降低种植密度。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适当增施磷肥和钾肥,生长中后期注意适时追肥,避免脱肥。发病后加强管理,保护地注意通风。

4、发病初期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43%菌力克悬浮剂5000倍液喷雾。兼防白粉病选用40%多硫悬浮剂500倍液,或40%福星乳油6000倍液,或10%世高水分散粒剂6000倍液或30%特富灵可湿性粉剂3000倍液,或2%武夷菌素水剂200倍液,或2%农抗120水剂200倍液效果较好,重点喷洒植株中下部。病害严重时,可用上述药剂使用量加倍后涂抹病茎部。有条件的地方每亩可用5%百菌清粉尘剂或5%加瑞农粉尘剂1公斤喷粉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