孢子捕捉仪分析葡萄黑痘病的孢子传播规律

发布日期:2018-09-19 22:52

葡萄的种植是我国十分普遍的,作为经济作物,种植的面积是相当大的。规模化种植之后会带来大面积的病害威胁。葡萄黑痘病是葡萄重要病害之一。在传统的病害防治中,采取的措施主要是化工农药的喷洒。但是,这在现代农业是行不通的了,因为农产品的安全越来越受人们的重视,农药的使用势必会影响葡萄的品质。对于,各类病害的防治,最重要的就是摸清其传播特性,从源头上防治病害。

孢子捕捉仪对病菌孢子的捕捉分析发现,病菌主要以菌丝体潜伏于病蔓、病梢、病果等病组织中越冬。秋天新梢病斑边缘形成的菌丝块,是病菌的主要越冬结构,病菌生活力很强,可存活3~5年之久。虽然黑痘病菌既可在病植株上越冬,也可在病残体上越冬,但在北方果区,病株上越冬的病菌第二年很少产生孢子,不是主要的初侵染来源,而以病残体越冬为主;在南方果区,病残体则易腐烂,不是主要的初侵染源。翌年春季,越冬的病菌产生新的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孢子发芽后,芽管直接侵入幼叶或嫩梢,引起初次侵染。侵入后,菌丝主要在表皮下蔓延。初侵染发病的部位经过数日后,在寄主表皮下形成分生孢子盘,突破表皮,在湿度大的情况下,不断产生分生孢子,通过风雨和昆虫等传播,对葡萄幼嫩的绿色组织进行重复侵染,病菌远距离的传播则依靠带病的苗木调运。

分生孢子的形成要求25e左右的温度和比较高的湿度。菌丝生长温度范围10~40e,最适为30e。潜育期一般为6~12d,在24~30e温度下,潜育期最短,超过30e,发病受抑制。葡萄的花穗、幼果、卷须和新生枝叶易于受害。夏季天气干燥时发病缓慢,秋天多雨时病菌又可继续危害嫩叶、副梢和二次幼果等嫩绿器官。长大、老化后的叶片、果实和枝条一般不发病。此病的发生与降雨、大气湿度及植株幼嫩情况密切相关。

孢子捕捉仪分析,分生孢子形成最适温度为30e。多雨25e左闷热有利于分生孢子的形成、传播及萌发侵入。葡萄生长初期,组织幼嫩,最易感病;生长后期,葡萄穗粒长大及枝叶成熟后,则较抗病。我国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春夏之间雨水较多,正值葡萄生长初期,组织幼嫩,病害发生严重。华北、东北、西北一带,春夏之间一般干旱少雨,虽然夏季炎热多雨,但此时葡萄已近成熟,抗病力较强,除个别品种外,病害普遍发生较轻。北方果区一般5月开始发病,6~7月份为发病盛期,9~10月病害停止发展。果园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土壤黏重、管理粗放、架下湿度过大、通风透光不良、施氮肥过多、枝叶过密等,易使病害加重。一般篱架发病重于棚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