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恶苗病发病规律是什么?怎么去防治

发布日期:2018-10-19 00:56

水稻是我国常种谷物,为了有效保证水稻产量,我们对各个时期的病虫害一定要做好防治。水稻恶苗病是常见病害,从苗期到抽穗期均可发生,容易造成水稻植株枯死,造成减产等问题,具体如何防治?下面一起来了解下。

一、水稻恶苗病发病规律及特征

1、初次侵染

带病种子在浸种过程中,污染无病种子,病菌在种子萌发过程中侵入芽鞘,形成初次侵染;

2、第一次高峰

播种后7-10天左右开始显症,并陆续增多,20天左右形成苗期发病高峰(第一高峰),病株枯死;

3、第二次高峰

发病早的提前枯死,发病迟的能抽穗,但结实率低。抽穗后也能发病,数量较少,但能形成带病种子,从而影响次年种子带菌率;

4、苗期

病苗比健苗细高,根系发育不良,叶片叶鞘细长,叶色淡黄,分蘖少或不分蘖,部分病苗在移栽前死亡;

5、成株期

一般在插秧后一月左右出现病株,病状与苗期相似,病株分蘖少或不分蘖,节间显著伸长,下部几个茎节上生有许多倒生的不定根。病株抽穗后剑叶开张角度比正常株大。重病在孕穗期枯死,轻病常提早抽穗,穗形短小籽粒不实。

二、病原和传播途径

恶苗病病原物有性态为藤仓赤霉,属子囊菌亚门真菌。病菌菌丝生长温度范围3-39℃,最适温度25-30℃,诱发植株发生徒长的最适温度为31℃。病菌耐干燥,菌丝体在干燥稻草内能存活3年,分生孢子在干燥病稻草中可存活2年以上。病菌不耐潮湿,菌丝体在潮湿土面或土中短期内死亡。

种子带菌是恶苗病发病的主要原因,水稻种子是恶苗病发生的最主要初侵染源,繁种田特别要注意恶苗病的发生。

三、水稻恶苗病防治方法

1、建立无病留种田,选栽抗病品种,避免种植感病品种;

2、加强栽培管理,催芽不宜过长,拔秧要尽可能避免损根。旱育秧比水育秧要重;增施氮肥易刺激病害发展;

3、种子处理。拌种或浸种等种子消毒处理是防治恶苗病的主要手段和关键;

4、拌种:将拌种剂与适量清水混合配制成药液(1kg干种子需要20-30ml药液拌匀),倒入稻种搅拌均匀,放置于阴凉通风处晾干(切记不可在阳光下晾晒!),第二天催芽播种。药剂可选用肟菌•异噻胺、氟环•咯•精甲或甲霜•种菌唑;

5、包衣:包衣前要精选稻种,清除秕谷、草籽,将入种衣剂按浓度混合均匀倒入稻种进行拌种,确保种子均匀着药,放置于阴凉通风处晾干(切记不可在阳光下晾晒!),第二天催芽播种。药剂可选择精甲•咯菌腈;

6、浸种:一般浸种48小时,先配好药液并搅拌均匀,再投入稻种,切不可先浸种子再加药剂,并注意浸匀浸透,浸后不用淘洗;药剂可选择氰烯菌酯、咪鲜胺、乙蒜素及其混配制剂,避免单剂浸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