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拔节后低温冻害

发布日期:2018-10-27 07:56

小麦拔节后低温冻害及其预防措施

黄淮麦区拔节后低温冻害的冻害可分为冬季冻害和春季冻害,冬季冻害通过品种选择和播种期调整多数年份是可以避免的,但春季冻害单靠品种是难以避免的。

一、春季小麦拔节后低温冻害霜冻类型

春节低温对小麦拔节后的危害是由晚霜低温引起的,实质上是小麦拔节发育过程中受到的低温伤害。

1、根据地温度降低的原因,可将霜冻分为平流霜冻、辐射霜冻和混合霜冻。

平流霜冻:由于寒潮大量入侵时引起的低于或接近零度的剧烈降温所致。低于或接近于0℃,3~4天,地势较高、凤坡面冻害重;

辐射型霜冻:通常是在晴朗无风的夜晚,地表面由于辐射冷冻而大量失热,温度骤然降低而产生的。这种霜冻对低洼、谷地、盆地小麦冻害重;

混合型冻害:一般是由于在天空浓云密雾或含水量很大时,由于地表散失的热量反射回来,减少地面热的散失,当寒潮过后天气转晴时,夜晚地面温度骤然降低而形成的。

2、春季冻害对小麦拔节的影响,按时间可分为小麦返青至拔节期的早春冻害,小麦拔节期至孕穗期的晚霜冻害。

早春冻害在河南省及黄淮南片麦区发生的机率较小。据记载,河南省仅1966年2月21~24日、3月5日发生过两次低温冻害。小麦晚霜冻害发生次数多,危害严重。历史上比较严重的晚霜冻害是1953年4月12日、19日全省冻害面积达47.8%,1954年4月20日,全省霜冻面积也很大(河南小麦栽培学)。

二、春季小麦拔节后低温冻害发生的时期及危害程度

麦拔节期一般在3月份。在此期间日平均最低气温<0℃的终期,除豫东的虞城、夏邑、永城、鹿邑、睢县,豫北的林县、南乐,豫西的卢氏、渑池和豫中的荥阳等为4月上旬外,全省大部分地区均在3月中、下旬。因此,我省各地在小麦拔节期间都会遇上<0℃的低温,使小麦受到不同程度的冻害。在个别年份,在豫北、豫东和豫西3月上中旬还可能遇到<-10℃的低温,使拔节后的小麦受到严重冻害。据气象部门的观察,我省晚霜发生的时间多在3月中下旬至4月上、中旬。一般平原地区结束较早,山区晚霜结束期有所推迟(河南小麦栽培学)。

春季晚霜冻害的危害程度,主要取决于降温幅度、持续时间及霜冻的来临与解冻是否突然。一般降温的幅度愈大,霜冻持续的时间愈长,危害的情况也愈严重。

1、品种抗霜冻力与幼穗发育进程关系密切。

品种不同,进入温度敏感期的时间不同,同一品种主茎与分蘖、分蘖之间、甚至同一分蘖穗的不同部位也可能不同,因此,春冻后田间会出现主茎受冻而分蘖正常,一部分小穗受冻而其他部分正常的现象,春季冻害受春季气温回升早晚、低温持续时间等因素影响,年度间会出现较大差异。无论任何品种,如果穗分化对低温最敏感的时期遇上寒流袭击,冻害就严重。

2、种植管理原因造成

无论发生冻害较重还是发生较轻的区域,均有较轻或较重的麦田,一般肥力高,冬前形成壮苗,春季浇水追肥的麦田或地势高的麦田冻害较轻。弱苗麦田冻害重。多地反映的情况看,播种时间偏早,发育进程快的麦田、播种偏晚,冬前苗小的麦田、或播量过大,苗势弱的麦田、返青拔节期干旱缺肥的麦田、以及多年旋耕,秸秆还田土层蓬松,犁耙质量差(播种深),苗势差的麦田的冻害都偏重。

3、品种间的冻害差异

据河南省周口、商丘、驻马店,安徽省阜阳、蚌埠、宿州、淮北市等地反映的情况看,冻害发生面积较大、程度较重品种的大部分是起身拔节快,穗分化进程快的早熟和中熟半冬性品种(穗分化敏感期与低温来临时间相吻合)或抗旱能力偏弱的品种冻害偏重。抽穗早的弱春性品种及抽穗很晚的冬性偏强的品种受冻害较轻(穗分化敏感期躲过了低温)。

四、春季小麦拔节后低温冻害的防御及补救措施

1、培育壮苗,增强小麦拔节后抗寒、耐旱能力

预防小麦冬季冻害、春季冻害和倒伏,提高小麦耐旱能力的最根本措施是培育壮苗,从整地、播种环节抓起。种业推广品种时要宣传好,做到良种良法一起推。

(1)整好地,提高播种质量:旋耕和秸秆还田的地块一定要耙好、压实,提高播种质量和出苗率。

(2)合理施肥:底肥氮磷钾配合,春季追肥最好耧施磷酸二胺。

(3)适时播种:根据品种特性选择合适是播种期,特别是弱春性品种和春季发育快的半冬性品种播种期要适时晚播,切忌为抢墒或抢时早播。

(4)控制播量:在整好地的基础上将播种量控制在10-12公斤/亩,最多不能突破15公斤/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