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赤霉病识别与防治

发布日期:2018-11-09 22:57

小麦赤霉病是我国小麦生产上的重要病害之一。近年来,随着耕作制度的变革、肥水条件的改善和气候异常变化的加剧,小麦赤霉病在长江中下游冬麦区的蔓延速度、流行频度、为害程度有加快、加重的发展趋势。赤霉病的流行不仅造成小麦严重减产,而且因病粒中含多种对人、畜危害极大的病原毒素,严重影响了小麦的品质与商品价值。

小麦赤霉病又称麦穗枯、烂麦头、红麦头,属真菌性病害,该病在我国各麦区均有发生。小麦各生育阶段都可被赤霉病菌感染,从幼苗到抽穗期都可受害,主要引起苗枯、茎基病、穗腐和种子霉烂。其中,损失最严重是穗腐,导致产量下降,出粉率降低,并且病麦中含有毒素。

一、识别要点

1、苗枯是由种子带菌或土壤中病残体侵染所致。

先是芽变褐,然后根冠随之腐烂,轻者病苗黄瘦,重者死亡,枯死苗湿度大时产生粉红色霉状物。

2、穗腐病菌在小麦抽穗扬花期侵入,初期在小穗和颖片上产生水浸状浅褐色斑,渐扩大至整个小穗,小穗枯黄。湿度大时,病斑处产生粉红色胶状霉层。后期其上产生密集的蓝黑色小颗粒。用手触摸,有突起感觉,不能抹去,籽粒干瘪并伴有白色至粉红色霉层。小穗发病后扩展至穗轴、病部枯褐,使被害部以上小穗,形成枯白穗。

3、茎基腐自幼苗出土至成熟均可发生,麦株基部组织受害后变褐腐烂,致全株枯死。

4、杆腐多发生在穗下第一、第二节,初在叶鞘上出现水渍状褪绿斑,后扩展为淡褐红色至红褐色不规则形斑或向茎内扩展。病情严重时,造成病部以上枯黄,有时不能抽穗或抽出枯黄穗。气候超湿时病部表现可见粉红色霉层。

二、防治方法

1、选用耐病品种。

2、合理排灌,湿地要开沟排水。收获后要深耕灭茬,减少菌源。适时播种,避开扬花期遇雨。

3、提倡施用沤制堆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氮磷钾结合,忌偏施氮肥,提高植株抗病力、

4、用增产菌拌种。每20-30斤用固体菌剂100-150克或液体菌剂50毫升对水喷洒种子拌匀,晾干后播种。

5、化学防治。重点是在小麦扬花期预防穗腐发生。

在始花期喷洒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60%多菌灵盐酸盐(防霉宝)可湿性粉剂100倍液、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多•霉威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60%甲霉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隔5-7天防治一次即可。30%戊唑醇和福美双以10:7配比组合防治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