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冬耕冬灌消灭棉铃虫虫源

发布日期:2018-11-12 18:15

棉铃虫自1992年特大暴发以来,经过推行实施综合防治技术,特别是大面积推广抗虫棉,其危害程度已大大降低。但由于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和某些农艺措施的变化,棉铃虫的虫源并未受到大的抑制,不同代别仍然连续特大发生或大发生,严重影响着棉花生产的高产、优质和高效。因此,目前对于棉铃虫的防治,仍需坚持综合防治策略。

其中,进行冬耕冬灌就是防治棉铃虫的重要农业措施之一。

棉铃虫在山东省一年发生4代,在秋暖的年份,如1994年,部分群体可完成第5代。不管一年发生4代或5代,都是以兼性滞育蛹在土下5厘米深处筑土室越冬,成为翌年麦田第1代直接虫源和棉田的间接虫源。研究证明,棉铃虫越冬蛹耐寒力很强,雌、雄蛹的过冷却点(死亡点)分别为―5℃和―10℃,开始结冰温度均为―5℃。我省12月下旬至来年1月下旬5厘米深处地温一般均在0℃左右,蛹可安全越冬。

但此期的地表温度则在蛹的过冷却点以下,北部地区―17℃左右,南部地区―15℃上下。故通过冬耕,除能机械杀伤和将蛹翻压至土内更深层而影响翌年羽化出土外,还可将蛹翻至土表被冻死或被鸟兽捉食,增加越冬死亡率。据试验,冬耕的棉田棉铃虫蛹死亡率平均为75.5%,冬耕加冬灌的棉田平均为82.2%。从而说明,棉田冬耕冬灌,不仅可以活化土壤、保蓄水分,利于棉花生长发育,对于消灭棉铃虫虫源,减轻棉铃虫的危害,也是一项有力的农业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