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番茄病虫害的主要因素

发布日期:2018-11-18 17:47

只有充分了解引起番茄病虫害的原因,才能做到对症下药。引起番茄病虫害的主要因素有:

1、番茄早疫病

该病菌在病残体或种子上越冬,最初从植株的气孔、皮孔或表皮直接侵入,以后通过气流、雨水进行多次重复侵染。在番茄进入旺盛生长及果实迅速膨大期,这时遇有持续5天均温21℃左右,相对湿度大于70%的时间超过49小时,该病即开始流行,此外,田间管理不当或基肥施用不足发病重。

2、番茄晚疫病

该病菌主要在冬季栽培的番茄及马铃薯块茎中或落入土中的病残体越冬,借气流或雨水传播。病菌从植株的气孔或表皮直接侵入。当白天气温在24℃以下,夜间气温在10℃以上,番茄表面有水膜时该病发生或流行。地势低洼、排水不良,易诱发此病。

3、番茄灰霉病

病菌在土壤中或植株的病残体上越冬或越夏,借气流、雨水或露珠及农事操作进行传播。从寄主伤口或衰老的器官及枯死的组织上侵入。花期是该病的侵染高峰期,沾花是重要的人为传播途径。该病对湿度要求很大,当气温在20℃左右,相对湿度达90%以上的多湿状态下易发病,尤其在穗果膨大期浇水后,病果剧增,是烂果高峰期。此外,密度过大,管理不当,都会加快此病的扩展。

4、番茄叶霉病

该病菌在病残体上或种子上越冬,借助气流传播,病菌从植株的叶片、萼片、花梗等部位侵入。气温22℃左右,相对湿度高于90%,利于病菌繁殖。相对湿度低于80%,不利于病菌分生孢子形成以及病菌侵染和病斑的扩展。连阴雨天气,大棚通风不良,棚内湿度大或光照弱,也,叶霉病扩展迅速。晴天光照充足,棚内短期增温至30—36℃,对病菌有明显抑制作用。

5、番茄病毒病

侵染番茄的病毒主要有两种,即烟草花叶病毒和黄瓜花叶病毒,烟草花叶病毒主要通过汁液接触传染;黄瓜花叶病毒主要由蚜虫传染,汁液也可传染。番茄病毒病的发生与环境条件关系密切,一般高温干旱天气利于病害的发生,此外施用过量的氮肥或土壤板结、粘重、瘠薄以及排水不良发病重。

6、番茄斑枯病

病菌在病残体、多年生茄科杂草或附着在种子上越冬。借风雨传播或被雨水反溅到番茄植株上,从气孔侵入。病菌发育适温为22—26℃,12℃以下28℃以上病菌发育不良。高湿利于病害发生,适宜相对湿度为92—94%,若湿度达不到则不发病。如遇多雨,特别是雨后转晴及番茄生长衰弱、肥料不足易发病。

7、番茄青枯病

番茄青枯病属于细菌性病害,病原细菌主要随病残体留在田间越冬,无寄主时病菌可在土中生活长达14个月至6年之久,成为该病的初侵染源。病菌主要通过雨水和灌溉水传播,从根部或茎基部伤口侵入,在植株体内的维管束组织中扩展,造成导管堵塞、细胞中毒,最终导致叶片萎蔫。该病菌适合微酸性土壤,当土壤含水量超过25%,且植株生长不良,久雨或大雨后转晴发病重。

8、白粉虱

该虫在北方,温室一年可发生10余代,冬季在室外不能存活,因此以各虫态在温室越冬并继续为害。冬季温室作物上的白粉虱,是露地春季蔬菜上的虫源,通过温室开窗通风或菜苗向露地移植而使白粉虱迁入露地。因此白粉虱的蔓延,人为因素起着重要作用。在我市由于温室和露地蔬菜生产紧密衔接和相互交替,可使白粉虱周年发生。

9、美洲斑潜蝇

美洲斑潜蝇的一生要经过四个发育阶段:卵、幼虫、蛹和成虫。成虫以产卵器刺伤叶片,吸食汁液,温室可周年发生,每完成一个世代,夏季需要2—4周,冬季需要6—8周。在自然种群中,该虫的世代重叠明显,高温可缩短其寿命,成虫可以抵抗短时间的低温。成虫的取食和产卵主要在上午进行,活动的频率与温度呈正相关。美洲斑潜蝇即怕低温,又不能抵御高温的侵害,幼虫在恒温4.4℃情况下100%死亡,在7.2℃条件下,50%的幼虫不能化蛹,在10℃条件下,幼虫虽然能化蛹,但不能羽化成成虫,所以美洲斑潜蝇在我市不能安全越冬。当温度在30℃以上时,幼虫的死亡率会明显增高

10、棉铃虫

以蛹在土中越冬,年发生3代。成虫于一夜间交配产卵,95%的卵散产于番茄植株的顶间至第四复叶层的嫩梢、嫩叶、果萼、茎基上。棉铃虫属喜温喜湿性害虫成虫产卵适温在23℃以上,20℃以下很少产卵。幼虫发育以25—28℃和相对湿度75—90%最为适宜。在北方尤以湿度的影响较为显著,相对湿度70%以上时为害严重。成虫需在蜜源植物上取食作补充营养,第一代成虫发生期与番茄、瓜类作物花期相遇,加之气温适宜,因此产卵量大增,使第二代棉铃虫成为最严重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