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白叶枯病的发生及防治

发布日期:2018-12-20 18:59

症状:主要发生于叶片及叶鞘上。初期在叶缘产生半透明黄色小斑,以后沿叶脉一侧或两侧或沿中脉发展成波纹状的黄绿或灰绿色病斑;病部与健部分界线明显;数日后病斑转为灰白色,并向内卷曲。空气潮湿时,新鲜病斑的叶缘上分泌出湿浊状的水珠或蜜黄色菌胶,干涸后结成硬粒,容易脱落。

发病规律:白叶枯病菌主要在稻种、稻草和稻桩上越冬。播种病稻谷,病菌可通过幼苗的根和芽鞘侵入。病稻草和稻桩上的病菌,遇到雨水便渗入其中,秧苗接触带菌水,病菌从水孔、伤口侵入稻体。病斑上的溢浓,可借风、雨、露水和叶片接触等进行再侵染。最适宜流行的温度是26~30℃。雨水多、湿度大,特别是暴风雨造成稻叶大量伤口,给病菌扩散提供极为有利的条件。秧苗淹水,本田深水灌溉,串灌、漫灌,施用过量氮肥等均有利于发病。

防治方法:

1、选用抗、耐病品种。对近年水稻条纹叶枯病重发、白叶枯病已发生地区,以种植徐稻4号、盐稻8号为主,对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生相对较轻、白叶枯病重发区,可种植徐稻4号、盐稻8号等对白叶枯病有一定抗、耐病的品种。

2、加强肥水管理。水稻大田特别是发病田与未发病田间要筑埂,防止串灌或漫灌;7月下旬适时进行烤田,进入孕穗期后以保持田间湿润状态,防止深水或长时间积水,雨涝后要及时抢排积水。要增施磷、钾肥,控制氮肥的施用,以防后期陡长贪青,减轻水稻白叶枯病的发生和危害。

3、其它农业措施。栽培上提倡田间预留农事操作走道,即每隔3.5—4m留出35—40㎝的宽行,以方便打药等农事操作;减少进入田间农事操作次数,尽量避免人为造成对稻株伤害或传播病菌;对病田稻草要集中销毁或堆沤,播种前要对种子进行药剂处理,避免用病稻草催芽、扎秧,混有病稻草的肥料要充分腐熟后使用,水渠和灌溉水口不得堆病稻草等,减少病菌侵染。

㈡、适期开展化学防治。

1、浸种:可用36%强氯精1000倍液浸种60小时。

2、秧田:重点在秧苗2—3叶期和移栽前两次用药,可结合预防水稻条纹叶枯病、叶瘟等一并用药,药剂可选用50%氯溴异氰酸50g/亩或36%菌毒双克60g/亩。

3、大田期:在水稻分蘖末期,白叶枯病出现发病中心时立即喷药保护,视病情发展,7天用药一次,连用2-3次。药剂可选用①36%菌毒双克60g/亩。②50%克菌壮100g/亩。③57.6%冠菌清50g/亩。④20%叶青双150g+农用链霉素20g/亩。上述几种药剂配方应轮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