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配施药防治小麦病虫害

发布日期:2019-01-04 12:05

我省小麦病虫害种类繁多,主要有地下害虫、白粉病、麦蜘蛛、吸浆虫、麦蚜、杂草等。随着产量的提高,小麦病虫草害呈逐年加重的趋势,防治任务越来越重,用药次数增多,用药量加大,农民负担过重。近两年,我省在总结以往“三合一”施药经验的基础上,在关中地区进行了混配施药防治小麦病虫草害的试验示范。

一、混配施药的示范效果

穗期施药,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达60%左右,白粉病90%以上,穗蚜90%左右;混配施药与过去病虫草的防治相比,可减少用药1-2次,每亩节省工本费5元左右;混配施药减少了用药次数和农药使用量,特别是盲目用药、乱用药的现象得到克服。杀虫剂提前使用,保护和利用了天敌,降低了农药在小麦中的残毒;药肥混用,病虫兼治,增强了对条锈病、赤霉病防治的主功性,坚持“主动出击”既防病又增产。

据2005年的资料,兴平县在麦穗蚜和条锈病发生较重的陕167小麦田里,喷施乐果、粉锈宁、磷酸二氢钾混合液,对蚜虫的防效达90%,对条锈病的防效达94%,千粒重较对照增加9.95克,每亩挽回损失101.65公斤;礼泉县喷雾26.5万亩,混配施药对麦穗蚜的防效在95%以上,对条锈病的防效为94.5%,混配施药的示范田小麦落黄好,籽粒饱满,千粒重增加,亩均保产20公斤以上。宝鸡县示范防治8.94万亩,亩均保产96.3公斤,共挽回小麦产量36.92万公斤。未央区示范1000亩,对条锈病、白粉病和麦穗的防效平均为85.02%、82.0%和86.7%。示范田由于控制了病虫为害,远望一片金黄,而对照田由于麦穗蚜和条锈病为害较重,全田一片黑灰,减产50%以上。2004-2006年两年,全省累计示范防治500万亩,共挽回3亿公斤小麦,每亩较单独喷施杀虫、杀菌及生长调节剂省工2个,共省工1000万个。

二、混配施药的主要技术

1、播种期药剂混合拌种。播种期主要防治地下害虫,兼治麦蜘蛛、苗蚜、白粉病和全蚀病。在病虫混发区,主要推广杀虫剂(辛硫磷)与杀菌剂(粉锈宁、多菌灵)混合拌种。能减轻播种期与苗期的病虫为害,达到一次用药全面防治的目的。

2、拔节期病虫草害防治。春季小麦拔节期是病虫草害集中发生时期,主要防治对象是杂草(播娘蒿、荠菜)和白粉病,可用杀菌剂如粉锈宁、甲基托布津与除草剂混合防治。

3、穗期病害防治。穗期病虫害防治是促进灌浆、提高粒重的主要措施。穗期主要防治麦蚜、白粉病、锈病、赤霉病、吸浆虫。礼泉县亩用乐果有效成份20克、粉锈宁有效成份7.5克,对麦蚜防效达77-100%,锈病平均防效85.17%,白粉病平均防效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