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生产管理技术

发布日期:2019-01-15 21:56

马铃薯属于茄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在全世界共有8个栽培种和150多个野生种。马铃薯含有淀粉、蛋白质、磷、铁、无机盐以及多种维生素,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和粮菜饲兼用作物。在马铃薯的全部营养物质中,淀粉含量占第1位,其次是蛋白质,马铃薯的蛋白质属于完全蛋白质,能够很好地被人体吸收,它所含的维生素C比去皮的苹果高50%,营养均衡是它的突出特点之一,它所含有的维生素是小麦和稻米的7倍,各类微量元素含量是稻米、甘薯的2倍左右。马铃薯生产需要先进合理的技术措施。

1选地

1.1土质马铃薯在砂土、泥地均可栽培。但选择土质疏松、通透性强的土壤,ph值5.50—6.50的微酸性砂质土壤种植,马铃薯生长快、成熟早、结薯多、皮光滑、病害轻、便于收获、产量高、商品性好。忌选土质粘重的土壤。

1.2地势选择排水良好、坡降适中的坡岗地,低洼易涝地不可种植马铃薯。

1.3前茬选择麦类、玉米等禾谷类茬口为最佳,其次为豆茬,避免甜菜茬、葵花茬和茄科作物(马铃薯属茄科作物,忌与其他茄科作物连作或集中混作),选择的地块要没有豆黄隆、普斯特、阿特拉津等农药残留。

2选种

2.1质量尽量选用脱毒种薯,种薯具有本品种的特征、无混杂现象;按种薯繁育技术生产,达到相应种薯质量标准的良种;当地主要的病毒、病害及虫害的存在比率不超过该级种薯要求的标准;没有严重的机械创伤;具备种薯所要求的大小规格;生理年龄适中、贮藏良好、无生理因素形成的种薯异常变化;无腐烂,芽长不超过1cm,薯块水分状况及感观良好,大小在40—150g(50g以下的种薯可整薯播种)。

2.2品种按照当地的气候条件,根据品种特性、市场需要、生产用途和产业发展需要,选择相应的品种进行种植;依据主要病害发生情况,选抗性强的品种种植,结合栽培水平选择产量高、抗性强、市场好、适合本地种植的品种。按产业结构要求,优化品种特性,同时考虑当地农时特点,做到早、中、晚熟期品种搭配。目前以“合作88号”、“会—2”、“宣薯2号”、“宣薯3号”、“转心乌”、“米拉”为主。

3播种马铃薯是宣威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实行三季串换种植,常年均有鲜薯上市,常年种植马铃薯100万亩,总产量120万吨,面积和产量分别占云南省1/7,进行播种时,影响它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四点。

3.1播期适时早播,在10cm耕层处地温稳定通过7—12℃时开始播种(人工种植可早播;机械播种适当晚播),宣威属马铃薯种植最佳适宜区,一年四季均有种植,大春马铃薯(一般在2月下旬—3月上旬播种,收获期为7月底—8月初)、小春马铃薯(一般在12月下旬—1月上旬播种,收获期为次年4月下旬—5月上旬)、秋马铃薯(一般在7月底—8月上旬播种,收获期为10月上旬—10月中旬)。

3.1.1气候气候变化对马铃薯作物生产的影响是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问题。据研究,温度、辐射和大气压的增加,都会导致马铃薯减产,而降雨的增加会导致马铃薯显著增产。宣威位于云南省东北部,属于低纬度高原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春暖干燥、秋凉湿润,四季差异小,降水集中,雨热同季,干湿明显。采取小春薯集雨覆膜抗旱栽培、大春薯高垄双杭栽培、秋薯免耕栽培三套集成技术。

3.2播深深度为8—15cm,可根据土壤类型、墒情等情况适当调整播种深度。一般要求是坡地、土壤湿度大宜浅,岗地,干旱条件下土壤墒情差宜深。

3.3密度播种的稀疏程度直接影响着马铃薯的生长速度,一般情况下应用双行三角形种植,每穴播种1块小种薯或经分切的薯块,株行间距15cm左右,栽种时要做到苗全苗匀。合理密植,如发现有缺苗现象,就要抓紧时间进行补种。

3.4方法机械播种随播随起垄,垄距75—80cm(90cm垄距防涝效果更为理想)。人工播种时要尽量避免晾墒时间过长,要做到引沟、播种、覆土连续作业,保持好墒情。在催芽播种时,芽向上,并按芽长短不同分区播种,有利于出苗一致,未经催芽的在种植时,种薯宜倒放,芽眼朝下,以利于早发根、吸收水分、早出苗。

4收获当它的植株停止生长,茎叶枯黄时,块茎易与匍匐茎分离,比重大。淀粉、蛋白质及其他干物质含量达到最高时,就可收获,收获过早,块茎不成熟,产量不高;收获过迟,会降低品质。收获时要注意晴天抢收,不要让薯块在烈日下曝晒,以免使马铃薯发青,影响品质。入库前做好预贮措施,很好地给予通风晾干条件、促进后熟、加快木栓层的形成,严格选薯,去净泥土等。

5贮藏预贮可以就地层堆,然后覆土,覆土厚度不少于10cm。也可在室内盖毡预贮,以便于装袋运输或入库。预贮时一定不要让薯块被晒和被淋。入窖时要尽量做到按品种和用途分别贮藏,以防混杂。并经过挑选去除烂、杂、畸形薯,然后入库。

5.1按休眠期不同分开贮藏马铃薯品种不同,休眠期不同;同一品种成熟度不同,休眠期也不同。休眠期较长的马铃薯与休眠期较短的马铃薯贮藏在一块,其休眠期会缩短,所以应按品种、成熟度不同分开贮藏。

5.2按薯块大小分开贮藏薯块大小不同,薯块间隙不同,通气性不同,而且休眠期也不尽相同。故也应分开堆放,装大薯的袋子堆放得高一些,装小薯的袋子适当低一些。

5.3贮藏过程中的管理

5.3.1杀菌消毒入库后,每120m3用500g高锰酸钾兑700g甲醛溶液进行熏蒸消毒杀菌,每月1次,可防止块茎腐烂和病害蔓延。

5.3.2温、湿度控制原料薯刚入库时应迅速把温度降到10℃—13℃,并维持在15℃—20℃,使薯皮尽快木栓化,形成保护层。之后库温逐渐降至1℃—4℃,转入正常贮藏(温度在8℃—10℃时薯块呼吸强烈,菌类繁衍,薯块易腐烂;温度在0℃—1℃时薯块中的淀粉开始转化为糖分,食味变甜),在此期间要保持温度相对稳定。湿度必须保持在85%—93%之间。在这样的范围内,块茎不会因失水太多而萎蔫,也不会因湿度太大而腐烂。

5.3.3二氧化碳控制如果通风不良,库内积累的大量二氧化碳会影响块茎的正常呼吸,进而影响库内温度和湿度。所以应定期打开库门或用风机换气,降低库内二氧化碳浓度。

5.3.4忌光照尽量减少人员出入次数,减少光线进入,以避免薯皮变绿、茄素增加、食味变麻,品质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