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伏蚜难防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发布日期:2019-02-16 06:42

近日且末县农技站技术人员深入各乡镇场调查棉田虫情发生情况,其蚜虫依然是棉花虫害重要的防治对象。天气转伏,其伏蚜与苗蚜相比,繁殖速度快,危害性大,特别是高温下更明显。近些年来,棉农普遍反映伏蚜难治,其主要原因及具体的防治措施:

一、伏蚜难防的原因

1、气候条件有利于伏蚜的繁殖。伏蚜对温、湿度的适应范围较宽,日平均气温在24~28℃,相对湿度在55%~98%时,有利于其繁殖,3-5天即可繁殖一代,一头蚜虫一生可繁殖50-70头,且世代重叠,造成防治难度大。

2、入伏以来棉花生长较快.棉株逐渐变得高大和枝叶繁茂,高大、枝繁叶茂的棉株喷药时难以喷匀打透,造成植株下部留下较多的棉蚜很快向上转移繁殖,再次猖獗危害。

3、用药不对路,防治不得法,惜水不惜药,治虫效果差。市面上质量低劣和过期的农药诱导购买,防虫效果极差、残效期很短,甚至出现越防越多的现象;另外在实际田间防治过程中普遍存在“用药量大、用水量小”的用药误区,往往造成蚜虫防治不彻底,为伏蚜的“卷土重来”留下极大的隐患。

4、用药时机把握不当,用药偏晚,错过了防治关键期。不少棉农往往等到伏蚜全田发生时才防,致使防治用工多、有药多、效果差。

二、伏蚜的具体防治措施

1、搞好虫情测报,加强田间调查,准确掌握伏蚜的发生发展的动向,抓住防治关键期用药。在伏蚜的发生期间,每隔一天,深入棉田调查一次,当棉株下部叶片上出现少量发亮的小蜜点,棉蚜向上移动,即是伏蚜发生的预兆,要做好防治伏蚜的准备。

2、因伏蚜发生造成棉田出现6%左右的棉叶卷缩,这时应抓住防治的最好时机立即喷药。选用啶虫脒或吡虫啉药剂,进行全田喷雾防治效果好。

3、交替轮换使用农药。将啶虫脒、吡虫啉、毒死蜱、稀啶虫胺、吡蚜酮等田间常规药剂轮换使用,可大大降低蚜虫产生的抗药性。

4、防治伏蚜一定要做到低浓度、足药液,喷匀打透,不漏棵、不漏叶,叶子的正反面均匀着药,一般亩用药液量40~50公斤,切实保证每次喷药质量。根据虫情7~10天防治一次,连续喷药2~3次。为提高防治效果,延长药效,可加入适量展透或无磷洗衣粉等助剂。

5、伏蚜的虫源多集中在底部的老叶、嫩杈及杂草上,结合棉田的整枝除草,把打下来的老叶、嫩杈和杂草带出田外集中处理,能有效减轻蚜虫的危害。

6、用药时间要适宜。高温期间要避开中午时间,尽量在早、晚用药,以上午12时前和下午6点后较好。一方面可确保人身安全,另一方面可避免高温造成的药液快速蒸发散失,降低药效。

7、在伏蚜发生盛期,当棉花底部叶面上的蚜虫喷药防治困难的情况下,采用向棉田里撒施毒麦糠进行熏蒸,会取得较好的效果。其做法是用80%的敌敌畏乳剂100-150克,兑水5公斤,喷在5-8公斤的麦糠上拌匀,在无风的中午或傍晚,一半撒在地面,一半撒在棉株上。也可用80%的敌敌畏乳剂对成300-400倍液,每亩30-40公斤亩液量喷在棉株中下部叶片的背面,同样起到熏杀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