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药采后管理指导意见

发布日期:2019-03-05 15:02

山药富含蛋白质、铁、锌、铜、锰,还含有有大量人身需要的副肾皮素、粘液质、胆碱、淀粉、糖蛋白、游离氨基酸、止杈素、维生素C、薯芋皂苷元等,除菜用外,可代替粮食,可入药,是国内公认的保健蔬菜品种,也是国内传统出口蔬菜品种。市场上常见山药品种有铁棍山药、麻山药、白玉山药、日本山药等,果肉颜色有白色、紫色等。山药营养丰富,富含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食用方法多样,可炒食、蒸煮、糖熘,具有保健作用,深受消费者喜爱。山药种植简单,用途广,可菜、可粮、可药,消费量大,市场需求旺盛,种植效益好,生产者喜爱种植。华北地区山药秋季采收,经过存贮可实现全年销售。为此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提出山药贮藏过程中,易出现长芽、果肉变色,腐烂等问题,搞好贮藏对山药保持品质至关重要。

1.适时采收:

山药一般在秋冬季茎叶经初霜枯黄时采收,华北地区采收多在霜降后进行。北京地区一般在霜降后10天左右进行,时间为10月下旬至11月初,年度间有一定差异,以最低气温不使山药产生冷害为准。采收过早,营养还没有完全进到块茎中,组织不充实,单产低,品质差;采收过晚,易出现冷冻害、易腐烂变质,贮藏品质下降,影响商品性。山药采收前,拆去支架,割去藤茎,在畦的一端,顺畦行旁边深挖一条沟,从侧面采收山药,这样可以保证山药完整,减少折断等问题。采收、运输过程中,要注意防止损伤块茎。山药挖出后,如果直接销售应去除泥土,使商品性最好;如果用于贮藏,应保留泥土,泥土可保护表皮不被蹭伤。山药采收后,准备预贮。雨雪天气,不适合山药采收。

2.保持商品性

山药商品性优劣除与品种有关外,还与表皮、果肉颜色、脆面等有关。山药商品性要求:块茎长圆柱形,表皮黄棕色,具须根,断面肉白、粉质(脆质)、黏液多,无断裂、疤痕、萎蔫、腐烂等。断裂、疤痕、病斑、腐烂、虫洞、萎蔫、冻害、损伤等为影响商品性的常见现象。山药表面产生暗褐色至灰褐色斑点,残留疹状斑或疤痕;病斑为褐色至黑色,中央稍凹陷,上生有黑色霉状物或刺毛状物,这些现象影响商品性。华北地区常见的山药品种有白玉山药、铁棍山药、毛山药及日本山药。不同山药品种间,果肉面、脆,甜度有一定差异,应根据需要选择适宜的品种种植。土层深厚、肥沃的沙壤土种植山药,块茎皮光滑,形状正;粘质土种植山药,块茎须根多,形不正,易产生分叉,商品性差。白玉山药俗称小白嘴,原产地河北省衡水市,山药含水分少、身白、肉质细嫩、味香甜可口,是麻山药类中的极品,明清年间曾是朝中贡品。

3.贮藏技术

山药适合贮藏温度为3-5℃,湿度80-85%。山药可用冷库、窖藏、室内存放等方式贮藏。山药有休眠期,休眠期后,保存条件适宜可贮藏6个月,长的可达1年以上,实现周年供应;贮藏温度高,块茎果肉颜色易变黄变褐,并且贮藏时间缩短;温度过低,又易发生冷害甚至冻害,造成腐烂。最低贮存温度应不低于-1℃。采收后按照长度、直径,对山药进行分级,便于贮藏管理。把有机械伤、病斑虫洞、冷冻害等不适宜长期贮藏的山药挑选出来,直接出售。没有机械伤、没有病虫害、水分含量适宜的山药,可直接入库贮藏;有机械伤需要贮藏的山药,在20℃以上温度下存放一周左右,促使机械伤口等愈合,以减少贮藏过程中腐烂;采收前遇到雨雪天气,水分含量高的山药,应放在通风处,降低山药含水量。山药贮藏码放时,采取平码方式,之间空隙可用湿细沙填充,避免出现空隙后,山药受力不均,造成折断现象。山药码放过高、过宽时,应在一定间隔放置通风道,保持空气流通,使贮存库内不同位置,温湿度基本一致。通风道可用三块木板搭成三角形,也可使用打孔塑料管。室内常温存放山药,无法调整温湿度,贮藏时间短。休眠期后,贮藏温度过高时,山药易出现长芽、果肉变色、果皮萎蔫等现象,温度低时易出现腐烂现象。贮藏过程中,应时刻关注温湿度变化,温度变化最好控制在±0.5℃以内。

4.出库管理

山药出库后直接销售的,可水洗去除块茎上的泥土;出库后分次销售的,为避免多次开库,使库内温度变动大问题影响贮藏期,可一次出库,多次使用。水洗后的山药,不易保存。贮藏条件差的,在第二年4月左右易出现长芽、失水等问题,如不能保证后期贮藏品质,最好在4月底前出库完毕。

5.家庭保存

山药在休眠期内可放在室内存放。过了休眠期后,少量可放在冷藏室存放。大量存放可去皮后,按照每次用量,放在真空塑料袋中,在冷冻室存放,食用前取出,可保持品质,节省贮藏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