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木耳地沟吊袋栽培技术

发布日期:2019-03-30 18:39

地沟吊袋栽培黑木耳,方法简单,省工、省料,温湿度、阳光可人为调节。操作要点如下:

㈠配方培养料为木屑78%、麸皮10%、米糠10%、石灰1%、白糖1%,用水拌匀,含水量达55~60%,分装于17x33厘米聚丙烯袋中,每袋折合干料约300克,常压灭菌8小时,无菌操作接种。然后置于23—25℃培菌,当菌丝发到底部,移入阴凉处进行光刺激。

㈡挖地沟在地势较高处挖长2.5~3米、宽0.6米、深0.9~1米的地沟,沟底放3厘米厚洗净的河沙,沙上撒一层生石灰,然后放水,使沙表面积水,在沟上沿长方向放二根长3—3.5米的木杆。

㈢开口挂袋菌袋发满菌丝后,经光刺激产生耳芽时,去掉棉塞和颈圈,用1~1.2米塑料软绳两端扎袋口,每根绳吊2袋,再用已消毒的刀片在出耳芽处,开一个1.6厘米长、3—6毫米宽的出耳孔,然后吊在木秆上,每根木杆挂40—50根绳,80~100袋,一地沟两根木杆共挂160—200个袋。挂袋时要上、下、前、后、左、右相互错开5~10厘米,2—3天后将下层袋、上层袋互换位置,以满足出耳时干干湿湿及少许阳光的条件,利于高产,防止污染。

㈣喷水与采耳为保持地沟内沙面湿润,每隔1—2天用胶管向沟内注水至沙面见积水为止,高温天早可用喷雾器向沟四壁喷水,降温增湿。当耳片展开后即可采收,用小刀沿根部削平,不留耳根,残留受伤的耳根容易感染细菌和木霉,影响下一茬耳片的生长。采收后的菌袋应提到距地面10匣米以内,在阳光下连晒3天,不喷水,促进伤口愈合,防止污染。然后放入沟内,按常规管理,每隔10~15天能收一茬耳,连收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