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作农业的防旱措施

发布日期:2019-04-23 07:53

黄淮地区地处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资源丰富,但气象灾害种类多而频繁,其中以干旱的机率最多,持续时间最长、范围最广、对农业的威胁最大。由于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决定了农业生产以旱作为主。

旱作农业也称雨养农业。在降水不均、灌溉条件较差的情况下,必须采取一系列技术措施和投入,才能获得较高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发展旱作农业,必须走传统生产经验和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的道路,因地制宜地推广适用技术。

其一,调整布局。不同作物需水差异很大,要根据作物特点,正确处理粮食作物内部结构、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用地与养地作物的关系建立相互促进、综合发展的动态平衡,要选种耐旱作物,其标准一是需水较少;二是早熟丰产,适宜旱地栽培。

其二,培肥地力。肥力足的土壤,团粒结构好,蓄水保肥能力强,抗旱增产。据研究,肥力高的土壤,每生产0.5公斤小麦,只需0.7-1毫米雨水,而肥力差的土壤,则需2-3毫米甚至更多的雨水。培肥地力主要靠养畜、禽积肥,秸秆还田和高温堆肥等,增施有机肥,使之与化肥配合,并建立用养结合的轮作制度,以便均衡地利用土壤养分和水分,调节并改善土壤水肥状况,在不增加耕地面积的前提下,实行粮豆、粮草、粮油、油豆、粮经等作物间作套种,获得增产。

其三,蓄水保墒。1.“四随”耕作。在前茬作物成熟后,实行随收获、随灭茬、随耕、随耙,保湿纳墒;2.播前镇压,起到提墒和保墒作用。据调查,可使干土层浅2厘米,土壤含水量高3.4%,但盐碱地不宜镇压,以免返碱,造成危害。3.中耕蓄墒。农谚“伏里划破皮,胜似秋后犁一犁”、“冬耕冻垡,胜似肥茬”,道出了耕作的保墒增产作用;4.顶凌耙地。早春温度加升后,冰雪融化,蒸发增强,可起到保墒碎土作用。

其四,抗旱播种。主要有:1.抢墒播种,抓紧墒情较好的适播期内有利时机抢播;2.趁雨抢播,避免连雨拖延播期;3.提墒播种;4.借墒播种;5.造墒播种;6.深播浅盖。

其五,地膜覆盖。自上世纪70年代引进研究和推广后,近30年来在大田作物、蔬菜、果树、花卉栽培中已有相当广泛地应用,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在旱地实行地膜覆盖技术,对提墒保湿、抗旱增产有显著作用,如提高地温、抑制蒸发、减少杂草和病虫等,促进早熟增产。

其六,农田建设。要以改土、治水为中心,通过改土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在土壤中形成一个“小水库”群;深耕深翻,平整土地,改造坡地,培肥地力等。要与治山、治沟、治河、修路、植树紧密结合,统一规划,综合治理,求得实效。

其七,植树种草。实践证明,发展旱作农业,仅在作物上打主意是不够的,还必须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植树种草,发展畜牧渔业,实行农林牧渔综合发展,山水田、林路渠、乔灌草结合,既合理利用土地和气候资源,又改善生态环境,减少水土流失,调节农田小气候,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