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稻瘟病的识别与防治

发布日期:2019-06-23 06:49

一、概述

稻瘟病又称稻热病、火烧病,凡种植水稻的区域都有发病现象。主要危害叶片、茎秆、穗部。因发生时期部位不同,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劲瘟、谷粒瘟。苗瘟发生于三叶期前,由种子带苗所致。病苗基部灰黑,上部变褐色,卷缩而死,空气湿度大时病部产生大量灰黑色霉层。稻瘟病水稻重要病害之一,该病分布广泛,病害流行地区,一般减产10%—20%,严重的甚至颗粒无收。

二、症状

1、叶瘟:一般叶瘟发生较普遍,危害更重,特别容易发生于分茢封发节期。由于气候条件和品种抗病性不同,病斑分为四种类型:慢性型病斑、开始在叶片上产生暗绿色小斑,逐渐扩大为梭菜斑,伴有褐色坏死成分,病斑中央呈灰白色,边缘褐色,外有淡黄色晕圈,叶背有灰色霉层。急性型病斑:在感病品种上形成暗绿色近圆形或椭圆形病斑,叶片两面产生褐色霉层。条件适宜发病时转变为慢性型病斑。白点型病斑:感病的嫩叶发病后,产生白色近圆型小斑,不产生孢子,气候条件利益发病时,可转为急性型病斑。褐点型病斑:多在高抗品种或下部叶片发生,产生针尖大小的褐点于叶脉间,该病在叶舌、叶耳、叶枕等部位都可发病。

2、节瘟:抽穗后发病,初在稻节上产生褐色小点,后逐渐绕节扩展,使病部变黑,易折断。发生早的形成枯白穗。

3、穗劲瘟:初形成褐色小点,扩展后使穗劲部位变褐,易造成枯白穗,发病晚的造成瘪谷。

4、谷粒瘟:产生褐色椭圆形形成不规则斑,可使谷粒变黑,有的谷壳无症状,护颖受害变褐使种子带菌。

三、发病规律

病菌主要在稻草和稻谷上越冬。翌年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到稻株上,萌发侵入寄主向邻近细胞扩展发病,形成中心病株。播种时种子带菌的可引起菌瘟。在高温高湿的条件下,有利益稻瘟病发生,最适发病温度25—28℃,相对温度90%以上。阴雨连绵、日照不足或时晴时雨或早晚云雾条件下,病情扩展迅速。品种抗性固地区,季节、种植年限不同而异,籼型品种优于粳型品种,同一品种在不同生育期抗性表现不同。秧苗4叶期,分茢期和抽穗期容易感病,圆秆期发病轻。穗期以始穗时抗病性弱,偏施氮肥有利于稻瘟病发生。肥水管理差、抗病率弱、发病率高。

四、防治方法

1、因地制宜适用1—2个抗病品种,如:中优85、宜香3003、冈优365等品种。

2、及早处理病株稻草或大田周围杂草,彻底消灭菌源。

3、加强肥水管理,科学施肥即可既可改善环境条件,控制病菌的繁殖和浸染,又可促使水稻健康生长,提高抗病性,从而获得高产稳产,注意氮、磷、钾肥的配合施用,有机肥和化肥的配合使用,适当追施含硫酸的化肥,做到施足钾肥,早施追肥、中期看苗、看田、看天气巧施肥。给浸田应注意增施磷肥。

4、药剂防治

①发病初期用稻瘟净500倍液稀释喷雾,17天用药一次。

②病情严重时,用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雾,7天后再用40%富士一号乳油400倍液喷雾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