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树虫害之杨黄卷叶螟防治

发布日期:2019-08-24 12:50

杨黄卷叶螟,又名黄翅缀叶野螟,是杨树、柳树的重要食叶害虫之一,幼虫喜在嫩叶上吐丝、缀叶危害,大发生时常把叶片吃光,变成秃梢,严重影响苗木和幼林生长。

一、形态特征

1.成虫。体翅橙黄色,雄蛾体长l1.5一l4毫米,翅展26—29毫米;雌蛾体长l2~l4,7毫米,翅展l8—32.8毫米。触角丝状较长,复眼淡蓝色,头部褐色,两侧有白条。前翅具灰褐色边,后翅中央具有一条横波状纹,其内侧有一黑斑,外侧有一短线,外缘亦具较宽的灰褐色边,腹部背面橙黄色,腹面灰白色,雄蛾尾部末端具褐毛丛,停息时触角后覆于体背,四翅平展,有的雄虫尾端常翘起。

2.卵。扁圆形,长径0.9毫米,宽0.5毫米,厚0.2毫米,初产卵淡绿色,渐转为淡黄色,近孵化时出现两个小黑点,卵粒排列成鱼鳞状相集成块或长条。

3.幼虫。体长l5~24毫米,平均20毫米,头宽1.8一l,9毫米,平均1.85毫米,体黄绿色,头两侧近后缘各有一黑褐色的斑块,半月形,与胸背两侧的黑褐色斑纹相连形成纵纹,体两侧沿气门各有一条浅黄色的纵带。

4.蛹。长l5毫米,宽4毫米,腹部灰白色,初化蛹背有一条绿线,胸及头部绿色,其后蛹色加深,外被一层白色丝织薄茧。

二、生物学特性

1.生活史

该虫在固镇一年发生6代,以幼龄幼虫在落叶、地被物及树皮缝隙间结茧越冬。翌年4月初杨树发芽出叶后,越冬幼虫开始活动危害,5月底6月初幼虫先后老熟化蛹,6月中旬越冬代成虫开始羽化。l代成虫7月上中旬出现,2代成虫7月下旬出现,3代成虫8月上中旬出现,4代成虫9月上中旬出现,5代成虫l0月下旬出现。

2.生活习性

成虫羽化多在夜晚,羽化高峰期在2l~23时,约经半小时后翅伸平展。据统计,室内饲养羽化率83%。成虫白天多隐藏在豆地及其他荫蔽物或灌丛及苗木下部叶背.夜晚活动,成虫灵敏,飞翔能力较强,不易捕获。趋光性极强.据试验,一盏黑光灯一夜可诱成虫l000—4000只。交尾集中在早晨3—6时,交尾方式“十”字式。天明前结束交尾的雌虫很快寻找场所隐蔽,夜晚飞到杨树上部较嫩的叶片上产卵,卵团产于叶背面边缘或中脉两侧,呈块状或长条形,每块卵24一l78粒,平均84粒。室内产卵量平均l25.9粒,据查野外成虫遗腹卵较少,产卵量略高于室内。卵期3~4天,室内饲养孵化率为91.8%,野外3代卵孵化率90%。孵化的卵壳白色,略瘪,而4代卵因大多被赤眼蜂寄生,孵化率仅26%左右。被寄生的卵全黑色。初孵幼虫即有分散性,一般单个或二三头吐丝缀嫩叶呈饺子状,或在叶缘将叶折叠,藏于其中取食,初龄幼虫仅啃食叶肉,3龄以后食全叶。幼虫长大即群集顶梢吐丝缀叶取食,多雨高温季节(7—8月)最为猖獗,3—5天内可把嫩叶吃光,形成秃梢。阴雨天湿度较大,对幼虫生长发育极为有利。7~8月份虫IJ"数量最多,成为全年的高峰期。幼虫极为活泼,稍受惊扰,即从卷叶内弹跳逃跑或吐丝下垂。老熟幼虫在卷叶内吐丝结白色稀疏的薄茧化蛹。

3.根据近几年的连续观察,杨黄卷叶螟4~6月份在苗地很难找到,6—7月上旬发生量有所增加,7月中下旬3代幼虫猖獗发生,几天时间可将嫩叶吃光,7月底一8月初,成虫数量最多,为全年高峰期,苗地所到之处皆可见。8月上旬是4代卵期,据查,平均每株苗梢有卵l~2块,但由于自然界的赤眼蜂随寄生卵的增加,繁殖很快,寄生率可达74%以上,基本控制了4代幼虫的大发生,以至8月以后.苗地很少有此虫。可见杨黄卷叶螟发生有其突然性,全年造成危害主要在7月中下旬,防治一定要把握住最佳防治时机。

三、防治方法

1.成虫趋光性强,利用频振式黑光灯诱杀。

2.药剂防治。由于杨黄卷叶螟发生在7月中旬,即3代幼虫期进入高峰期,故应结合调查掌握时期,在幼虫3龄以前进行防治。

①生物农药Bt悬浮液20o倍液;

②3%笨氧威3000倍液;

③25%灭幼脲2000倍液;

④幼虫大发生时,为迅速降低虫IJ"密度,必须进行化学防治.药剂用90%的晶体敌百虫800~1000倍液。

3.保护天敌。杨黄卷叶螟的天敌.卵期有赤眼蜂.幼虫期有细菌、寄生蝇等,尤其是自然界赤眼蜂能有效地控制4代幼虫大发生,因此在8月中旬后,可根据情况尽可能不用化防,以免杀死天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