萝卜白锈病的症状与防治

发布日期:2019-11-28 19:27

前日,有一位菜农朋友来信咨询关于萝卜白锈病的症状和危害,以及有什么好的防治方法?下面我就对萝卜的这一病害进行详细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首先介绍萝卜白锈病的症状表现以及危害

在发病初期,叶片上面会有一些淡绿色至白色小斑点,然后变黄色;叶背长出稍突起、圆形至不规则形、直径1~5mm的乳白色疱状孢子堆。孢子堆单生或群生。通常,孢子堆呈环形排列。湿度大时,偶见孢子堆穿透叶片,出现在叶片正面,但体积较小。有的孢子堆周围有黑色线圈,外围具淡黄色晕圈,或周围呈绿岛。后期病斑连接成片,正面为黄绿色、边缘不明显的不规则斑,背面疱斑表皮破裂,散出白色粉状物,为病菌孢子囊。受系统侵染的植株叶片可能变厚、肉质、白化、扭曲或卷曲。当苗期发生系统侵染,整株表现矮小。萝卜茎部染病,茎肥肿且弯曲成龙头状,其上长有椭圆形或条状乳白色疱斑。萝卜花柱染病,也会肿大畸形为龙头,花瓣变为绿色叶状肿大;花轴染病,呈肿大、弯曲或锯齿状扭曲。萝卜白锈病主要危害萝卜的叶片。

萝卜白锈病的发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白锈病病原菌以菌丝体在留种株上或作物病残体中越冬,或以卵孢子在土壤中越冬,少量附着于种子上越冬。干燥条件下,卵孢子在病组织中可存活20多年。带菌的病残体和种子是主要的初侵染源。翌年当温度为10~20℃,相对湿度大于70%时,卵孢子萌发产生孢子囊和游动孢子,借雨水溅到下部叶片上,游动孢子经短期游动后静止,萌发长出芽管,从气孔侵入,引起初次侵染。发病部产生孢子囊和游动孢子,通过气流、雨水、机械和人为传播,形成再次侵染。作物成熟期,病部产生的卵孢子是主要的侵染物。花蕾期侵染是系统侵染的主要原因。

萝卜白锈病的发生受到地理和多种环境因子的影响,如地理纬度、地势海拔、温度、降雨强度和病源基数等。该病多发生在纬度或海拔高的低温地区和低温年份发生,春秋两季发生多。温度为12~15℃,相对湿度大于70%时,间歇性雨水容易诱发该病发生。多日照、少雨天气下,病害的发病率下降。此外,栽培管理不当、作物连作、偏施氮肥、种植过密、田间通风透光性差及排水不良都会加重病害发生。

防治方法:

防治萝卜白锈病时,要根据当地地理环境和生产特点,选用抗病品种,并结合种子处理、农业措施和药剂防治等方法进行综合防治。选育并引用抗病品种是控制萝卜白锈病最直接有效的途径。

种子包衣处理技术是从源头预防和控制病害发生的主要方法

用2.5%咯菌腈悬浮种衣剂进行种子包衣,包衣使用剂量为0.4%~0.5%,包衣后晾干播种,可有效降低卵孢子萌发引起的初侵染,延迟田间病害的发生时间。

辅助防治方法

①清洁田园

田间及时清除十字花科杂草,及早拔除发病茎叶或病株,带出田外处理,以减少田间菌源。

②栽培管理

合理轮作,可与非十字花科作物实行1~2a(年)轮作;病害暴发后,实行至少3a(年)轮作,以减少病原菌积累。加强田间栽培管理:培育壮苗;合理密植,以利通风透光;适时中耕松土,通气、保肥;夏季适当深耕,暴晒土壤可以消灭病原菌休眠体;适量浇水,雨后开深沟及时排水,降低田间湿度;施足基肥,适时适量追肥,避免偏施氮肥。进而促进植株健壮生长,增强其抗病能力。

药剂防治方法

植株叶片上初现孢子堆后,应及时进行药剂防治,可喷施50%烯酰吗啉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250g·L-1嘧菌酯悬浮剂1000倍液,或48%霜霉·氟啶胺悬浮剂1500倍液,或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0%锰锌·氟吗啉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等。每隔7d(天)喷雾1次,为避免抗药性产生,每种化学药剂使用次数不得超过3次,可以几种化学药剂交替使用,防治效果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