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叶枯病症状,小麦叶枯病防治

发布日期:2020-10-30 10:12

小麦叶枯病是小麦生长过程中常见的一类病害的总称,在小麦主产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农田环境条件的改变,以及矮秆小麦的推广,小麦叶枯病在我国小麦主产区的发生渐趋频繁,发生范围已从东北、西北麦区等病害常发区域蔓延到黄淮麦区、长江中下游麦区和华南麦区等小麦主产区,一般年份减产5%~20%,严重者减产50%以上。本文将带领大家一起了解一下小麦叶枯病的症状特点、发病规律和防治技术,具体内容如下:

小麦叶枯病症状特点

小麦叶枯病主要在小麦成株期发生。主要危害叶片、叶鞘、茎秆、穗部。发病开始表现出小的不规则形叶斑,但病斑受叶脉限制,趋于纵向发展,随着病害的扩展,在病斑中部变成淡绿色,多个病斑联合常使叶片枯死。病斑上散生黑色小粒,是病斑的分生孢子器,通常由下部叶片向上部叶片扩展,严重者全株叶片变黄枯死。

1.根腐叶枯病

在小麦抽穗前后发生。初发生时,中下部叶片上出现小褐点,逐渐发展成椭圆或梭形褐斑。病斑两面都可产生橄榄色霉层,穗上亦可发病,初呈水浸状病斑.类似赤霉病初期症状,后期在发病小穗上产生浓厚黑色霉层,并引起麦粒胚部变黑成为黑胚粒。

2.链格孢叶枯病

在小麦抽穗前后发生,前期叶片出现长卵形、椭圆形褐色斑点。进而扩展成长条形和不规则性病斑,周边有亮黄色晕圈。

3.壳针孢叶枯病

在小麦拔节至抽穗期开始发病,初期在叶脉间出现黄色纺锤形病斑,后相互愈合成不规则形褐色大斑并连成条纹,使叶脉呈黄绿色,严重时呈水渍状长条,叶片逐渐变枯,叶片布满黑色小点(分生孢子器),病斑从下部叶片逐渐向叶鞘、茎秆、穗部发展。

4.雪霉叶枯病

在5月中旬以后发病。病斑多在旗叶和倒2叶叶片和叶鞘上。病斑较大。呈暗绿色水渍状。

小麦叶枯病发病规律

叶枯病是一种低温、高湿病害,在黄淮中下游、江淮麦区,长江流域及西南麦区,小麦生育的中后期通常易遭受高温高湿气候,为该病的发生提供了可能的环境条件,通常在4~5月份发病。病原菌以分生孢子器或者菌丝体在小麦的秸秆和残株上越冬、越夏,到第二年春天环境条件适宜时,分生孢子器吸水后,即释放出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引起初侵染。冬麦区病菌在小麦病残体或种子上越夏,秋季侵入麦苗,以菌丝体在病株上越冬,病株上产生的分生孢子借风、雨进行再次侵染。尽管多数叶枯病病菌在小麦整个生育时期均可危害,但以抽穗、灌浆期发生较重。是主要的危害时期,常遁滔对不同抗性的小麦品种全生育期抗性进行分析,认为小麦抗叶枯病病性有阶段性变化特点,前期抗性强于开花后期。

链格孢、壳针孢、根腐引起的叶枯病一般于4月上旬小麦孕穗期开始发病,扬花期盛发;雪霉叶枯病在抽穗期始发,灌浆期盛发,对产量影响较大,其他类型叶枯病在小麦抽穗前后发生,在小麦田间上述叶枯病常混合发生。

小麦叶枯病防治技术

1.农业防治

(1)合理密植,推广小麦精量播种。对整地质量高、适期播种的小麦,采用分蘖成穗率高的中穗型品种,播种量以75.0-112.5kg/h㎡为宜;分蘖成穗低的大穗型品种宜用105-120kg/h㎡。但是,农民普遍播种量过大,一般用种150~225kg/h㎡,高者达300kg/h㎡,超过正常用种量的30%-60%。播种量过大,导致小麦群体密度过大,易引起叶枯病发生流行。

(2)适当推迟播期。推广春性、半春性品种适当晚播,可减轻病害发生程度。根据调查,根腐叶枯病、交链孢叶枯病始发期早播比晚播提前10-30d,且病情重。2006年5月20日笔者分别调查周麦16早播和迟播的2块麦田,旱播田块发病重。发病指数较晚播品种高37%。在梁园地区种植的周麦16等半冬性品种适宜播期为10月上旬,晚播时间可推迟5~6d。

(3)推广春性品种。推广种植豫麦34、郑麦9023等春性品种在10月下旬播种,也可有效减轻小麦叶枯病发病程度。

(4)加强水肥管理。增加麦田磷、钾及有机肥施用量,适当控制氮肥用量,合理控水,促进小麦植株健壮生长,增强抗病能力。以梁园区7500kg/h㎡高产麦田为例,除施纯氮225~300kg/h㎡外,还应增施磷肥(P20)105~120kg/h㎡、钾肥(K20)lO5~120kg/h㎡微肥22.5kg/h㎡,有条件的地方施用有机肥30,-~45mS/h㎡。另外,在小麦生长中、后期严禁大水漫灌浸泡。

2.治蚜防病

根据调查,小麦叶枯病发生程度与叶片蚜量相关性极显著。蚜虫刺吸叶片造成伤口,并分泌蜜露,有利叶枯病菌的侵入和扩展,加重病害发生程度。因此,要及时防治小麦蚜虫,减轻叶枯病发生流行程度。2006年5月18日笔者调查同期播种、长势一致的周麦16品种麦田2块,百株蚜虫量分别为4850头、615头,病情指数分别为6.0、3.8,蚜虫发生重的麦田病情指数是蚜虫发生轻的1.6倍。

3.化学防治

及时掌握小麦叶枯病病情发生流行动态,组织、指导农民在病害发生流行初期开始用药。防治可用20%三唑酮乳油600mL/h㎡或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3kg/h㎡,喷施防治2次,防效可达73.5%-80.1%。也可用40%氟硅唑乳油(福星)6000-8000倍液,或用40%氟硅唑乳油8000倍液+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雾。第1次施药后7~10d,再施药1次,防效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