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矮缩病防治应从苗期抓起

发布日期:2020-12-02 06:36

水稻矮缩病,俗称矮古禾,是水稻病毒病的总称。可分为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水稻黑条矮缩病、水稻锯齿叶矮缩病、水稻草丛状矮缩病、水稻黄矮病、水稻瘤矮病、水稻黄矮病等类型。其症状表现为植株矮缩,分蘖多,倒生根,叶片僵直,根系黄褐色不发达,须根少而短,不抽穗或抽穗包茎,穗小,颖花扭曲,结实少。严重的状态下,连片矮缩,造成减产。它主要是由带毒的叶蝉、稻飞虱传播造成的。

带菌的叶蝉、稻飞虱能终身传毒,还可经卵传毒。黑尾叶蝉在有病稻株上吸汁最短获毒时间为5分钟,在15天内都可以将病毒传播给健康的稻株。水稻在分蘖期前较易感病,稻苗嫩绿、虫源多发病则重。2016年冬季是少见的暖冬,残留虫量较大,预防工作不可忽视。防治策略上,应采用“抓秧田保大田,抓前期保后期”的原则。重点要从秧苗期开始预防矮缩病。从过去的经验来看,水稻易感矮缩病的关键时期是1~5叶期,连续施药灭虫2~4次,每次间隔3~5天,使进入秧田的叶蝉、飞虱没有扎脚的功夫,可以最大化减少感染矮缩病的机率。

药剂选择:一是切断虫源,把叶蝉、稻飞虱消灭在传毒之前。可选用25%噻嗪酮、35%速虱净、25%速灭威、10%吡虫啉、80%烯啶•吡蚜酮兑水喷雾。二是钝化病毒,用氨基寡糖素、毒氟磷、盐酸吗啉胍、三十烷醇及三氯异氰脲酸等,可以把传播到稻株上的病毒起到阻碍繁殖、扩散和钝化的作用。把灭虫与解毒的药剂结合起来连续喷雾3~4次,矮缩病是可以大幅度减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