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树黑星病的防治时间,梨树黑星病的防治

发布日期:2020-12-03 03:56

梨树黑星病,又名疮痂病,是梨树种植过程中为害最为严重的病害之一。现根据部分果农朋友的要求,对该病的症状识别及防治方法简要回复如下:

一、症状表现

黑星病可侵害梨树的所有绿色幼嫩组织,以叶片、果实和新梢受害为主,严重时也可为害叶柄、果柄、芽、花序等。发病后的主要症状特点是病斑表面产生有墨绿色至黑色的霉状物。

叶片受害,先在叶背产生墨绿色至黑色星芒状霉状物,而后正面相对应处出现边缘不明显的淡黄绿色病斑,病斑多时,霉状物可布满叶背大部,叶正面则呈花叶状。后期,病斑变褐枯死,严重时引起早期落叶。叶柄染病,形成黑色椭圆形或长条形病斑,表面产生黑色霉层,造成叶片变红、甚至脱落。

新梢发病,均为病芽萌发形成。其主要特点是从下至上逐渐产生黑色霉层,后整个新梢布满黑霉。有时黑霉可扩展到叶柄,甚至叶片的基部及叶脉上。严重时,病梢上的叶片逐渐变黄、变红、干枯、脱落,最后只留下一个“黑橛”。

果实受害,从刚落花的幼果至成熟果乃至貯运期果均可发病,但以果实接近成熟后受害较多。幼果染病:在果柄基部或果面上形成病斑。先为淡黄色近圆形斑点,后表面逐渐产生墨绿色至黑色霉层。后被害幼果龟裂成干疤,易早期落果。果实膨大期染病,形成多个凹陷状疮痂斑,常发生龟裂、翘起,似“荞麦皮”状。有些病斑呈放射状黑色星点,病斑伤口被其它腐生菌感染后,可致全果腐烂。

果梗上发病多在幼果期,出现黑色椭圆形病斑,上长黑霉,症状与叶柄相似。叶芽受害,病芽鳞片开裂,芽片松散,并有黑霉。轻病芽萌发后形成病梢,重病芽则枯死。

二、传播途径与发病条件

黑星病属真菌性病害。病菌主要以分生孢子或菌丝体在芽的鳞片内、枝梢病部、和感病的落叶上越冬。第二年4月,越冬的病原菌多在新梢基部先发病并成为病源中心。4月下旬~5月上旬,叶片、幼果陆续出现病斑。病菌借风、雨传播,在叶片上主要从气孔侵入,在果实上主要从皮孔侵入,并在果园内扩散蔓延,进行再侵染。

黑星病的发生轻重与降雨关系密切,尤其是幼果期雨日多、雨量大,则病害发生重。该病在田间有两个发生高峰,一是落花后至果实膨大初期,二是采收前1~1.5个月。

地势低洼,树冠茂密,通风不良,湿度较大,树势衰弱的梨园易发病。上年发病重,田间菌原量多的田块发病重。降雨早、雨日多、雨量大的年份,病害提早发生和流行。另外,不同品种对黑星病的抗性差异明显,一般以中国本土梨品种易感病,而西洋梨则抗性较强。

三、防治方法

1、清洁果园落叶后至发芽前:彻底清除树上、树下的落叶落果,同时结合修剪,剪除病枝、病芽,并集中烧毁或深埋。同时在发芽前全园喷布3~5波美度石硫合剂,以铲除树上的越冬病源。萌芽后至开花前:喷施1次内吸性治疗剂,杀死芽内的潜伏病菌,降低病梢形成数量。发现有病梢,立即摘除,烧毁或深埋。

2、药剂防治5月份以后,根据梨树病情和降雨情况及时喷药。一般第一次喷药在5月中旬(病梢初现期),第二次在6月中旬,第三次在6月末至7月上旬,第四次在8月上旬。效果较好的药剂有: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500倍液,或40%腈菌唑可湿性粉剂6000倍液,或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40%氟硅唑乳油7000倍液等。也可喷施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800倍液,或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等。

3、实施果实套袋果实套袋既可提高果品质量,降低农药残留,又可有效防止病菌侵害果实,减少中后期用药次数。但必须选用抗老化能力强的优质果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