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稻瘟病症状,水稻稻瘟病防治技术

发布日期:2020-12-14 10:08

稻瘟病又叫稻热病、卡脖瘟、黑节瘟等名称,是水稻第一大病害,由梨孢菌引起。1980、1982、1984、1986和1995年,我县曾先后多次发生稻瘟病大流行,大发生频率高,流行年份减产一般10%-20%,严重者大面积绝收。(一)稻瘟病的症状:水稻从幼苗到抽穗、灌浆的全生育期都会受到病害的攻击,但稻株每个时期都有容易感病的最溥弱的部位,表现为不同时期不同部位感病。各时期发病与否,发病轻重与品种、管理、气候、环境以及病菌自身生理小种变化这些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结果有关。书本上介绍稻瘟病有叶瘟、穗颈瘟等这么多类型,不是说病菌本身有这么多致病类型,而是寄主植物与病源菌相互斗争过程中有这么多薄弱时期和脆弱部位以及侵染与反侵染斗争后的不同结果表现。1、苗瘟:在水稻幼苗期发生,一般没有明显的病斑,病苗基部黄褐或灰褐色,严重时秧苗成片枯死。2、叶瘟:在水稻秧苗三叶期至抽穗期均可发生,叶片上的病斑有慢性、急性、褐点和白点四种类型。最为常见的病斑为慢性型病斑也称普通型病斑,一般为梭形,中央为灰白色,边缘为褐色,外围有黄色晕圈;急性型病斑发生于易感病品种及遇温暖潮湿气候的情况下,出现急性型病斑,病斑暗绿色,水渍状,一般椭圆形,也有的为不规则型,急性型病斑的出现,常预示着病害将流行,急性型病斑条件不适宜发病时,可转为慢性型病斑;在水稻的抗病品种和老叶上,可见褐点型病斑,病斑褐色,很小,通常局限于叶脉间。在水稻秧苗移栽到本田初期可见到白点型病斑,病斑白色,近圆形,这种病斑很少见,是水稻感病品种的幼嫩叶片在温湿度适宜时染病,经强烈阳光照射后形成的。此外,叶舌、叶耳和叶环也可发病,统称为叶枕瘟,初呈暗绿色,后变灰为白至褐色,叶枕发病延及叶鞘,产生不规则大斑。3、节瘟:多在水稻抽穗后倒数1~2节发生,病节黑褐色,影响养分运输造成水稻白穗。2005年虽然盐丰47品种稻瘟病不重,但在许多地块见到了节瘟。目前,盐丰47品种发生的以节瘟主。4、穗瘟:包括穗颈瘟和枝梗瘟,是造成水稻减产的主要类型。病斑褐色至灰白色,水稻穗颈、穗轴和枝梗均可发病,使稻穗灌浆受阻形成整穗或部分枝梗的稻粒发白变秕。与胡麻斑病区别是穗颈瘟病穗茎或枝梗干枯,胡麻斑病茎部感病,穗不枯死。5、谷粒瘟:稻粒颖壳上产生褐色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或颖壳全部变成灰白色,使谷粒空秕。稻瘟病无论在何部位发生,遇潮湿条件后,病部一般可产生灰绿色霉状物,当与其它病害从症状上不易区别时,可将病部置于25~30℃下保湿培养2~3天,根据所产生的霉层特征,及镜检病菌的结果鉴别,病菌分生孢子洋梨形,一般有2个隔膜,分生孢子梗曲棍形。而胡麻斑病产生黑色霉层。(二)发病规律1、品种的抗病性一般株型紧凑,叶片水滴易滚落,可相对降低病菌的附着量,减少侵染机会。寄主表皮细胞的硅质化和细胞的膨压程度与抗侵入、抗扩展的能力呈正相关。

另外,过敏性坏死反应是抗扩展的一种机制。2、气象因子温度、湿度、降雨、雾露、光照等对稻瘟菌的繁殖和稻株的抗病性都有很大影响。当气温在20~30°C,相对湿度达90%以上时,有利于稻瘟病发生。在24~28°C范围内,湿度越高发病越重。北方地区,6月下旬平均气温如达20°C以上,稻瘟病的流行就决定于降雨的迟早和降雨量。天气时晴时雨,或早晚常有雾、露时,最有利于病菌的生长繁殖。此时不但孢子数量大,发芽快,侵入率高,潜育期短,而且稻株同化作用慢,碳水化合物含量低,组织柔软,抗病力弱,病害容易流行。低温和干旱也有利于发病,尤其抽穗期忽遇低温,水稻的生活力削弱,抽穗期延长,感病机会增加,穗颈瘟较重。阳光和风与发病关系也很密切。光照不足时,稻株光合作用缓慢,淀粉与氨态氮的比例低,硅化细胞数量少,植株柔软,抗病性下降,加重病害的发生和蔓延。3、栽培管理措施

①施肥:偏施氮肥会造成稻株体内碳/氮比降低,游离态氮和酰氨态氮含量增加,硅化程度减弱,增加外渗物中铵含量,引起植株徒长、组织柔软、叶披垂、含水量增加、色浓绿、无效分蘖增多,使株间郁闭,湿度增加,有利于病菌的生长、繁殖和侵入。同时,氮肥施用不当,易引起稻株早衰,至幼穗形成期,往往发生根系腐烂现象,降低稻株生活力,增加感病机会,加重发病程度。增施钾肥、硅肥可提高抗病性。②灌溉:长期深灌的稻田、低洼冷浸田以及地下水位高、土质黏重的黄黏土田,根系不能良好生长,甚至引起稻根变黑腐烂,影响根系呼吸作用和减弱吸收养分的能力,影响稻株的氮、碳代谢,降低蒸腾作用和稻株体内碳水化合物含量,使可溶性氮素增加,硅酸的吸收与运输减少,减弱叶片表皮细胞的硅质化,致使水稻抗病力降低。但田间水分不足(如旱秧田、漏水田)也影响稻株的正常发育,蒸腾作用减弱,减少对硅酸盐的吸收和运转,降低稻株组织的机械抗病能力,也易诱发稻瘟病的发生。③品种布局:感病品种连年、连片种植易导致病害大流行。不同品种间隔种植可减轻病害发生。4、苗瘟一般发生在揭膜锻炼较晚、播种密度过大,秧龄过长的感病品种床面。叶瘟发生较为普遍,水稻孕穗期(7月中下旬)是叶瘟发病的盛期,其危害除发病中心田块影响稻株生长外,一般减产较小,但叶瘟可为穗瘟发生提供菌源。穗颈瘟对水稻危害减产最为严重,是生产上防治的重点,发病盛期在水稻的灌浆期至乳熟期(8月下旬至9月上旬)。5、稻瘟病的流行因素:稻瘟病的发生与气候因素、品种的抗病性和栽培管理关系很大,其中,温、湿度对病菌侵染的起决定性作用,而稻株本身的抵抗力则决定发病和病害流行的轻重。(1)阴雨连绵,日照不足或时晴时雨的气候有利于稻瘟病的发生和流行。病菌孢子在作物保露水8小时就能萌发侵染;(2)停水早或长期深灌根系发育差,抗病力弱的稻株发病重;(3)偏施氮肥、保蘖肥及穗肥偏大或偏晚情况下发病重。所以,凡水稻抽穗期遇连阴雨天气、菌源多、大面积种植感病品种的情况下,就应该关注稻瘟病的防治。(三)稻瘟病的防治方法稻瘟病的防治关键点首先是做好水、肥管理,创建一个健壮的群体和良好的生长环境,其次是抓住用药最佳时间和选对药剂。一是要选择种植抗病强的品种;二是秧田期及早通风炼苗,发现苗瘟后及时喷施药剂;三是适当稀植,防止后期生长过密,通风不良;四是减少菌源,封锁叶瘟发病中心。本田补完秧后,要及早清除田间剩余秧苗,除掉稻田周围遮荫的芦苇。发生叶瘟后,要及时对发病中心及周围秧苗进行喷药防治;五是科学施用氮肥,坚持水稻适时落干晾田。穗肥量不过大,距最后一次蘖肥间隔最好在15-20天以上。水稻生育转化期的落干烤田、落黄控氮很重要,盐丰47品种生育期短,也同样需要落黄和晾田;六是在水稻破口前5天左右和齐穗前施药两次预防。第一次在水稻孕穗打苞期破口前5天左右(剑叶的叶鞘从倒二叶的叶鞘伸出2—4厘米,稻苞还没有裂缝。因为水稻旗叶露尖到抽穗一般经历20天左右的时间,基本上是固定的),第二次在水稻齐穗期(稻穗从叶鞘中伸出2厘米的个体达到80%时),若水稻品种、长势及天气有利于病情发展,还应隔7~10天后第三次用药。关键的两次药对易感节瘟的盐丰47品种更为重要,特别是破口前的首次药。防治稻瘟病的药剂按对病源菌的作用性质可分为保护性药剂和治疗性药剂:保护性药剂:有75%丰登可湿性粉剂(20~30克/亩),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100~150克/亩。保护性药剂必须在发病前用药进行预防,这类药剂不抑制稻瘟病菌的生长,但却能阻止病菌对水稻的侵染,但只要施药及时,药效很好。三环唑作用点是抵制“附着孢”内“黑色素”的形成,黑色素是附着孢的动力源。治疗性药剂:有40%稻瘟灵(富士一号)乳油和4%春雷霉素可湿性粉剂。21.2%加收热必可湿粉,(每次亩用药量100克)、40%绿岛乳油(成份均为稻瘟灵+三环唑),20%稻洁(春雷霉素+三环唑)为保护性药剂与治疗性药剂的复配制剂,具有治疗和保护作用。施药要求:①喷药时一定要兑足水,最好每亩2喷壶水,②不要早晨带露水施药,傍晚施药后上露水更好,③喷药时最好加入一些助剂,这样可以使得雾滴变小,增加药剂的附着力和帮助药剂扩散,④不提倡使用高压头,喷后4小时内遇雨需补喷。施药要求:①喷药时一定要兑足水,最好每亩2喷壶水,②带露水施药不好,施药后上露水效果好,③喷药时最好加入一些助剂,这样可以使得雾滴变小,增加药剂的附着力和帮助药剂扩散,④不提倡使用高压头,喷后4小时内遇雨需补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