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葫芦病虫草害如何防治?

发布日期:2021-03-08 11:37
问:
西葫芦病虫草害如何防治?

灰霉病特征该病主要危害花和果实。被害花和果实初期呈水渍状,后逐渐软化,患病部位表面长满灰绿色霉状物。最终导致花和果实腐烂。后期患病部有时还长出黑色菌核。规律病原为半知菌亚门葡萄孢菌。病原菌在病残体上越冬,也可在土壤中越冬,借气流传播。病菌喜高湿低温条件,最适温度在18-23℃,相对湿度在90%以上,弱光,适宜发病。保护地栽培,冬春连阴天多,气温低,再加上密度大,通风透光不良,湿度大,故发病较重。防治

(1)加强田间管理。将病残体清理干净,保持田间卫生,防治病菌扩散,控制温度。

(2)浇水采用膜下暗灌或滴灌,夜间湿度应小于80%。当湿度大时,应采取措施降湿。

(3)生产后期要及时清理老叶,增加通风透光,使植株生长健壮,增加抗病能力。

(4)药剂防治。用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5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400倍液,每隔6—7天喷1次,连喷2—3次。绵腐病特征主要表现为害果实,有时为害叶、茎及其他部位。果实发病初呈椭圆形、水浸状的暗绿色病斑。在空气干燥条件下,病斑稍凹陷,扩展不快,仅皮下果肉变腐,表面生白色霉层。高温多湿时,病斑迅速扩展,整个果实变褐、软腐,表面布满白色霉层,致使病瓜烂在田间。叶片受害,初生暗绿色、圆形成不规则形水浸状病斑,湿度大时软腐似开水烫过一样。规律西葫芦绵腐病是由鞭毛菌亚门瓜果腐霉菌真菌侵染引起。病菌以卵孢子在土壤中越冬,翌年春天,遇适宜条件萌发,产生孢子囊和游动孢子,或直接长出芽管侵入寄主,后在病残体上产生孢子囊和游动孢子,借雨水或灌溉水传播,侵害果实,最后在病组织里形成卵孢子越冬。病菌主要分布在表土层内,雨后或湿度大,病菌迅速增多,土温低、湿度大利于发病。防治

(1)采用高畦栽培,避免大水漫灌,大雨后及时排水,结瓜后可将瓜垫起,防止潮湿染病。

(2)增加土壤中抗生菌,抑制病原菌生长,减轻受害。

(3)药剂防治:在发病初期,用20%农土斯1000倍液,每隔10天喷1次,连续喷2~3次。果实畸形成因水肥控制不当。西葫芦坐瓜初期水肥不足容易形成尖嘴瓜,中期不足容易形成细腰瓜,后期不足容易形成细长歪把瓜。但中期水肥过猛又容易形成大肚瓜;授粉不良,花粉分布不均,使授粉不足的部位呈凹陷状,形成畸形瓜;温度过高或者过低都会影响光合效率,使制造的营养不足,抑制果实正常发育;西葫芦自身雌花缺憾或双性化形成果实,成为畸形瓜。矮生该类型的品种瓜蔓短、节间短,比较早熟。蔓长30~60厘米。第1雌花着生于第3~8节,以后每隔1~2节或每节出现雌花。主要品种有花叶西葫芦、站秧西葫芦、一窝猴西葫芦等。半蔓生该类型品种节间略长,蔓长在60~100厘米,主蔓第1雌花着生在第8~11节上,为中熟品种。该类型品种大部分为一些地方品种。如山西临沂的花皮西葫芦、山西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最新育成的半蔓生裸仁西葫芦等。这类型西葫芦的栽培不多见。但随着西葫芦引蔓上架栽培技术的不断改进,半蔓生西葫芦类型在温室种植的比例会增大。蔓生该类型植株生长势强,节间长,主蔓可达150~400厘米以上,主蔓第1雌花一般出现在第10节以后,属晚熟品种。蔓生西葫芦抗病、耐热性强于矮生类型,但耐寒力弱。其结果部位分散,成熟期不集中,采收期较长,果肉质嫩,纤维少、品质佳,单果重2~2.5千克,总产量较高。适于夏季栽培。主要品种有笨西葫芦、扯秧西葫芦、山西交城的蔓生西葫芦等地方品种。西葫芦中还有珠瓜和搅瓜两个变种。珠瓜生长发育近似南瓜,植株生长势强,株型矮生、直立、开放。果实圆球形,果皮深绿光亮,带灰绿斑点。果实生长发育快,生长期短,花后5~7天单瓜重可达300克。一株同时可结3个商品瓜,每株坐果数和采果数都较多,连续结瓜性能好。栽培上需肥、需水量大。搅瓜是西葫芦的又一变种。我国山东、河北等地均有种植。该品种植株生长势强,叶片小,缺刻深,果实椭圆形,单瓜重0.7~1千克。成熟瓜表皮深黄色、浅黄色,也有底色橙黄,间有深褐色纵条纹的。瓜肉较厚,浅黄色,瓜肉组织呈纤维状。多以老瓜供食,一般将整瓜煮或蒸熟后,横切开,瓜肉用筷子一搅即成粉丝状或海蜇皮状,凉拌即可食用,故称搅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