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高产栽培技术要点,小麦的高产栽培技术

发布日期:2021-03-14 08:03

一、小麦播前拌种包衣技术

小麦播种前,做好小麦播种到出苗期间病虫害防治工作,是确保小麦苗全、苗壮的关键。小麦拌种或包衣是彻底控制地下害虫,确保全苗的重要途径。

1、小麦拌种主要防治对象:

(1)土传病害,主要是纹枯病、全蚀病、根腐病。这些病菌在土壤中可以存活多年,在小麦拌种后种子开始萌芽时病菌就可以侵染。

(2)系统侵染病害,主要有秆黑粉病、散黑穗病和腥黑穗病,病菌从种子萌发侵人生长点,随小障植株生长进行系统侵染。穗期表现为害症状。

(3)地下害虫,主要是蛴螬、蝼蛄和金针虫,它们在越冬前苗期和返青后咬食小麦根茎部,造成缺苗断垄。

2、药剂拌种的方法有:

(1)地下害虫的防治

拌种处理:对地下害虫一般发生区,可采用药剂拌种的方法进行防治。可选用50%辛硫磷拌种,按种子量的0.2%,即100斤种子用药100克,兑水2—3公斤,也可用48%毒死蜱乳油按种子重量的0.3%拌种,拌后堆闷4~6小时便可播种,可有效防治地下害虫。

处理土壤:地下害虫严重发生区要采用土壤处理和种子拌种相结合进行防治,土壤处理可以亩用3%的辛硫磷颗粒剂2~2.5公斤均匀撒施于地面,随后将其翻入土中。也可亩用50%的辛硫磷乳油250毫升,兑水l一2公斤,拌细土10—15公斤制成毒土,均匀撒于地面,随后翻人土中。

(2)腥黑穗病、全蚀病和白粉病等病害的防治

采用药剂拌种不仅可防治麦类黑穗病,还可有效地控制冬前小麦锈病、全蚀病、白粉病的发生和危害,减少越冬菌量。

散黑穗病、腥黑穗病、根腐病、纹枯病、全蚀病等发生区,可用40%五氯硝基苯按麦种重量的0.5的药量干拌(即每亩40克,拌小麦8公斤左右),防治小麦腥黑穗病;也可选择6%戊唑醇(立克秀)悬浮剂一袋(10毫升),加水0.4~0.5公斤,拌种25~35公斤,或2.5%氟咯菌腈(适乐时)悬浮剂按推荐剂量进行小麦种子拌种,同时可兼治苗期锈病和白粉病;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0.2%拌种或20%三唑酮乳油500毫升加水2500毫升,拌麦种250公斤,可防治白粉病、叶锈病。

小麦全蚀病严重发生区,可选用12.5%硅噻菌胺(全蚀净)悬浮剂进行种子处理,对小麦全蚀病有很好的防治效果。一般用全蚀净一袋(20毫升),先兑水300~500毫升,可拌10~12.5公斤种子,拌均后闷种6~8小时(有利于药剂发挥并杀死种子所带病菌),在阴凉处晾干后播种。小麦黄矮病和丛矮病发生区,可采用吡虫啉处理种子,防治传毒昆虫,控制小麦黄矮病和丛矮病的发生危害,同时兼治地下害虫。多种病害和害虫混合发生区,要大力推广应用杀菌剂和杀虫剂复合的种衣剂或拌种剂进行包衣或种子处理。各地应根据当地主要病虫种类,选择适当配方的种衣剂或拌种剂。

3、使用包衣种子

种子包衣是一项把防病、治虫、消毒作为一体的种子处理技术,不仅可以避免病虫为害,并且由于种衣剂中不仅有有利于促进种子萌发和生长的养分、微量元素和植物生长调节剂成分,’而且所有包衣的种子还具有发芽、出苗快、生长发育好、改善品质、提高产量的作用。

药剂拌种的注意事项

做好小麦播前药剂拌种,是防治多种病虫害,确保小麦苗全、苗壮的有效措施。但小麦播前药剂拌种如果技术不当,不仅起不到防病、防虫效果,还可能导致小麦出苗缓慢、出苗不齐,甚至影响到麦苗正常生长。一般情况下,小麦播前药剂拌种应注意以下几点:

(1)根据当发地病虫害情况,确定用药种类。如果当地小麦苗期虫害发生很轻,病害发生较重只因杀菌剂拌种即可,不必使用杀虫剂;如果病虫害混合发生,既要用杀虫剂拌种、还要用杀菌剂拌种;如果地下害虫发生较重,靠药剂拌种可达不到预期的防治效果,应采取拌种和土壤处理办法防止小麦虫害。

(2)准确掌握农药用量。防治小麦地下虫害,可用50%的辛硫磷乳油,防治小麦腥黑穗、全蚀病、白粉病和纹枯病等病害,可用15%的粉锈宁可湿粉剂和6%的立克秀悬浮剂拌麦种。农户在小麦药剂拌种时切记不要凭“估计”用药,盲目加大用药量。生产实践证明,小麦在用粉锈宁、辛硫磷钮

药剂拌种时如果用量过大,会对小麦造成明显药害,导致小麦出苗推迟,生长缓慢,严重者甚至会出现缺苗断垄。

(3)注意拌种方法。小麦用辛硫磷等拌种,应先将农药兑水稀释,再与麦种拌匀,覆盖堆闷后播种。小麦用五氯硝基苯、粉锈宁和立克秀拌种,应先将种子用清水喷至湿润,然后将药剂均匀地混混拌在种子上,随后立即播种或阴干后播种。如果既要用杀虫剂拌种,又要用杀菌剂拌种,应先拌杀虫剂,堆闷后再拌杀菌剂,随后立即播种。

(4)随拌随播,不可久置。小麦用杀虫剂拌种后,一般堆闷2~3小时,最多5~6小时,待药剂被麦种吸收后随即播种。一般小麦用杀菌剂拌种后,应随即播种或阴干后立即播种。有的农户在小麦药剂拌种后堆闷时间过长,或拌种后久置不播,也会对小麦造成药害。如果小麦用杀菌剂拌种后在日光下摊晒,则会显着降低防病效果。

(5)是要严格按照拌种操作规程,防止人畜中毒,最好实行统一拌种。

施肥时期应根据小麦的需肥动态和肥效时期来确定。一般冬小麦生长期较长,播种前一次性施肥的麦田极易出现前期生长过旺而后期脱肥早衰的现象。后期追施氮肥,对提高粒重和蛋白质含量的效果较好。

3、强筋和中筋小麦适宜施肥量

在我省麦区,强筋和中筋小麦栽培必须注意保持土壤有较高的有机质含量和养分的平衡,并做到在秸秆还田培肥地力的基础上,因土壤肥力基础精确施肥。

每亩生产小麦400kg~500kg一600kg的高产与超高产麦田:0—20cm土层土壤有机质含量不低于10.0gk,全氮不低于0.8g/kg,速效氮不低于35mg/kg,速效磷不低于90mg/kg及以上的条件下,每亩总施肥量:纯氮8kg一10kg~15kg,P2058kg~lOkg一12kg,K205kg~6kg~8kg。高产田或与超高产田,全部有机肥、磷肥、钾肥,氮肥的80%作底肥;第二年春季小麦拔节期再结合浇水追施余下的20%氮肥。

每亩生产小麦300kg~400kg的中产水平麦田:0—20cm土层土壤有机质含量0.8∥埏左右,全氮0.6g/kg一0.8g/kg,速效氮30~40mg/kg,速效磷15~20rag/蚝的条件下,每亩总施肥量:纯氮10kg~14kg,P2O58kg~12kg,K204kg~6kg。中产水平麦田,均提倡增施有机肥,合理施用中量和微量元素肥料。土壤肥力较低的麦田,可较高产田适当增加底施氮肥的比例。

二、氮肥后移技术

氮肥后移技术是一套使小麦高产、优质、高效的栽培技术,适用于强筋小麦和中筋小麦。其核心是在总量氮肥一定的情况下,改过去底肥“一炮轰”或前重后轻、冬春追肥为重施拔节肥。小麦栽培中传统氮肥的施用一般分为两次,第一次为小麦播种前随耕地将一部分氮肥翻耕于地下,称为底肥;

喜二次为结合春季浇水进行的春季追肥。底肥一般占70%~80%,追肥占20%~30%,追肥时间一般在返青期至拔节期,还有的在小麦越冬前浇冬水时增加一次追肥。目前大部分农民图省事,基本上是底肥“一炮轰”的形式,这样的施肥时间和底肥比例会使氮素肥料重施在小麦生育前期,在高产田中,会造成麦田群体过大,无效分蘖增多,小麦生育中期田间郁蔽,倒伏的危险性增大,后期还容易早衰,影响产量和品质,氮肥利用效率也低。运用氮肥后移技术,可以有效地控制无效分蘖过多增生,塑造旗叶和倒二叶健拔的株型,使单位土地面积容纳较多穗数;能够促进根系下扎,提高土壤深层根系比重,提高生育后期的根系活力,有利于延缓衰老,提高粒重;能够控制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阶段的植株生长,有利于干物质的积累,减少碳水化合物的消耗,促进单株个体健壮,有利小穗小花发育,增加穗粒数;能够促进开花后光合产物的积累和光合产物向产品器官运转,有利于较大幅度地提高生物产量和经济系数,显著提高籽粒产量。

氮肥后移的技术要点:氮肥后移技术是适用于冬麦区中高产田块。其技术要点是将氮素化肥的底肥比例减少到70%~80%,追肥比例增加到20%~30%;同时将春季追肥时间后移,一般后移至拔节期,土壤肥力高的麦田采用分蘖成穗率高的品种,可移至拔节期至旗叶露尖时。

氮肥后移技术已显示出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一是可显著提高小麦的籽粒产量,较传统施增产l0%~15%;二是可明显改善小麦的籽粒品质,氮肥后移不仅可以提高小麦籽粒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还能延长面团形成时间和面团稳定时间,最终显著改善优质强筋小麦的营养品质和加工品质;三是减少氮肥损失,提高氮肥利用率10%以上,减少了氮肥对环境的污染。

三、适期播种技术

小麦品种按照它春化阶段反要求的积温划分为冬性、半冬性、春性三大类。我省种植的小麦一般是半冬性品种和半春性品种。不同年份气温变化较大,同一年份冷暖交替频繁。适期播种,才能使小麦生长在最适宜的气候条件下,才能充分利用冬前的热量资源,形成健壮的大分蘖和发达的根系,并且制造较多的养分,增强小麦的抗逆能力。如果晚播或者早播,又没有采取相应的技术补救措施,就会造成成小麦减产。

正常年份,我关中中东部地区在10月8日后开始播种,10月20日前播完,基本上都在高产播期。关中西部适宜播期在lo月5日到10月15日。渭北旱原适宜播期在9月20日到9月28日。播种过早或过晚,在越冬期间或者早春期间遇到严寒天气,小麦就会遭受冻害,把幼穗冻死。如果纬度相同,海拔高度相同,生产条件也相同,春性品种应该适当晚播,冬性品种要适当早播。

小麦早播和晚播都会影响小麦产量。晚播小麦容易减产的原因一是穗数长不够,二是发育迟因为它开花晚,子粒灌浆时间短,所以粒重不高。这些缺陷可以通过增加播量加以弥补。一般情况下播期比正常每晚4天就要增加1公斤播量,同时还要注意足墒下种。

四、精量半精量播种技术

小麦精量、半精量播种技术是一套高产、稳产、低耗、经济效益高和生态效益好的栽培技术体系。其中精量播种技术是在地力、肥水条件较好的基础上,适当降低基本苗(8~12万基本苗/亩),依靠分蘖成穗为主,并运用综合配套栽培技术,使穗足、穗大,粒多、粒重、高产。在中等肥力田块。或高肥力的晚播田块,以及栽培技术条件和管理水平较差的田块,采用半精量(13~16万基本苗/亩)播种技术,在一定穗数基础上,主攻穗重,获得高产。其技术内容:

1、培肥地力

2、选用良种

按照当地主管部门推荐的品种布局意见,选择主栽品种和主推品种。

关中灌区:东部灌区以西农889、西农979、西农9871、西农88、小偃22为主栽品种;搭配种植西农3517、武农148、荔高6号和渭丰151;示范推广陕农138。中部灌区:以西农979、小偃22、西农9871、闫麦8911、荔高6号为主栽品种;搭配种植西农889、西农2611、陕麦159、陕农138,示范推广西农928。

陕南地区:商洛地区以小偃15和新洛8号、新洛11为主栽品种;搭配种植商麦9215、小偃22;示范推广周麦18、周麦22、西农979.安康地区以锦阳31、川麦43为主栽品种,搭配种植锦阳26、川麦107。汉中地区以川麦42、锦阳31和汉麦5号为主栽品种,搭配种植川麦107、西科麦4号、川麦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