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木耳如何采用地沟吊袋栽培?

发布日期:2021-03-28 21:17

黑木耳如何采用地沟吊袋栽培。

黑木耳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吧?黑木耳是一种常见的食用菌种类,它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也有很大的药用作用。采用地沟吊袋栽培法投资小,方法也很简单,很值得我们推广。

一、装袋

黑木耳生产一般采用17厘米×33厘米、0.05毫米厚的聚丙烯袋。培养料配方是:棉籽皮73%、玉米芯20%、麦麸5%、石膏粉和白糖各1%。将拌好的培养料装袋,常压灭菌10小时,接入原种,室内培养菌丝,待45天左右菌丝长满全袋,在袋上开出耳孔后,即转到室外地沟出耳。

二、吊袋

在院内挖深1.3米、宽1米的地沟,沟两端还要挖出向两边延伸的慢坡。沟上横架2厘米粗的木棍用来吊挂料袋,吊袋前一两天,用喷壶将沟帮喷湿。

用1.3米长的线绳,两头各绑一只料袋的口,将其搭在沟上的木棍上,料袋垂入沟内。为充分利用空间,袋子可分成四层,方法是:两根绳为一组,一根绳的袋子调整在一、四层,另一根处于二、三层,依此类推。保证袋与袋之间上下、前后、左右距离均在10~15厘米,所以导致袋间的小气候均匀一致。

三、管理

1.湿度。挂完袋后,在沟内及袋上喷一次水,使料内含水量不低于55%。为防止强光照射和保持沟内湿度,沟上覆盖稀疏的植物秸秆并加盖塑料薄膜。开始的5~6天,沟内相对湿度不低于90%,以后原基出现至耳片长出四五天内,湿度不低于85%,耳片生长至成熟的七八天内,湿度不低于90%。总之,除第一次采耳前后一两天停止喷水外,其余每天都要适当喷水保证湿度。阴雨天盖沟以防沟内积水过多一定要及时处理。

2.温度。沟内温度以22℃~25℃为宜,最高不超过27℃,最低不低于18℃,通常用沟上的覆盖物来调节。

3.二氧化碳。沟内的二氧化碳浓度不得超过0.03%,否则耳片分化就会受到影响。沟两端的慢坡虽有促进空气流通的作用,但是过几天还要通风换气一次。

4.光照。黑木耳子实体的生长,需要大量的散射光和一定量的直射光,光照充足,耳片肥厚,色泽深黑,品质好,产量高,所以每隔几天要调换袋子的位置和受光方向。

四、采收

经过20天左右,当耳片充分展开,耳根缩小,子实体腹面出现白色孢子粉时即可进行第一次采收,采收要在晴天进行,齐耳割下,不残留耳根,也不能强拉硬扯。采收后要及时摊晒,遇阴雨天可在40℃的土炕上烘干。

采收后要及时清理耳根、有害菌,消灭害虫,加强通风,降低湿度。3天后再次喷水,使培养基恢复含水量,重新加大环境湿度,并保持22℃~25℃的适宜温度,进行菌丝的恢复培养,以后的管理方法同前。一般可采收4~5次。

由于黑木耳市场需求大,生产效益较高。采用地沟吊袋栽培法投资小,操作简单,易推广。很值得我们学习。

1、配料:培养料的配比是:棉籽皮73%,玉米芯20%,麦麸5%,石膏粉1%,白糖1%,也可根据当地资源,使用其他配方。将原种接入塑料袋内的培养料中,直接生产黑木耳,拌料、装袋、灭菌、接种以及在室内培养菌丝,与常规做法一样,一般培养45天,菌丝布满全袋,转入出耳阶段。

2、准备:院内挖1米宽,1.3米深的地沟,沟长和数目依院落而定,沟两端挖出向两边延伸的漫坡,沟上横架木棍,或顺沟拉几道铁丝,供吊袋用。吊袋前一两天将院落及地沟进行一次消毒,并将沟壁和沟底喷湿。袋菌移动时,将0.2%托布津溶液(或39束苏尔液)倒入搪瓷脸盆,用来消毒剪刀或刀片,再把袋菌浸入转一转,晾干后把袋口的棉团及塑料取下,用剪刀在袋子周围均匀地剪6-8个直径3厘米的圆形耳孔,或用刀片开6厘米长、0.5厘米宽的长形出耳孔,最后用大约1.3米长的线绳,两端将两袋袋菌的口分别绑住,便可移入地沟出耳。

3、吊袋:将袋菌搭在地沟上的木棍或铁丝上,使袋菌垂入沟内,分成4层,袋与袋上下、前后、左右均有10-15厘米的距离,袋子的上下位置要定期调换,方向也要转换,使每袋都充分得到阳光、水分和新鲜空气。

4、湿度:吊袋后要在沟内喷一次清水,要求料内含水分不低于90%;原基出现到耳分化需4-5天,湿度不低于85%;耳片生长到成熟需7-8天,湿度不低于90%。除采耳前后各停水一两天外,都应按上述要求保持相对湿度。

5、温度:沟内温度以23-24℃为宜,最高不超过27℃,最低不低于18℃,白天透过塑料布采光,晚上可加盖草帘保温。

6、通风:出耳阶段需氧量高。CO2含量超过0.03%,耳片分化就受影响,每隔几天要向沟内扇打,通风换气。

7、采摘:耳片长至6-12厘米时,即可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