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其快速发展是保证四个现代化逐年实现的基本条件。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运用先进的生产手段和科学技术装备农业。近年来,门源县农牧民增收、农牧业增效呈现快速发展势头,农业机械化在其中占据重要地位和作用。因此,深入思考门源县农业机械化发展十分必要。
1.门源县农业机械化发展历程及特点
自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纠正了“左”的错误,推行了一系列农业政策,特别是多种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促进了农业生产全面持续增长和农村经济繁荣,也为农业机械化带来了新的要求和变化。门源县农业机械化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逐步形成了国家、集体、联户、个人多种经营形式并存的格局。
其中,门源北山乡农机站成为集体经营的龙头企业,农民个人或联户购置农业机械成为普遍现象。农业机械化的服务范围也从耕作扩大到其他领域,如农机修理和专业经营,农业机械化在调整和变革中呈现出新的特点。
2.农机化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农机装备结构不合理
截至2017年底,门源县拖拉机保有量为0.8万多台,总动力达11万千瓦,但配套农具仅0.6万部,农机具配套比低,更新速度缓慢。此外,适应经济作物、设施农业、节水农业等领域的新型农机具短缺,产中机械多,产前、产后机械少。
2.2 农机作业成本高
近年来柴油价格持续上涨,导致农机作业成本增加,农民负担加重。机耕成本大幅上升,农民收入低导致机耕费拖欠,挫伤了农机作业积极性。
2.3 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全县乡镇农机站仅2个,大部分农机站服务手段落后,无法满足新时期农业发展需求,农机推广、监理、培训等业务基本未能开展。
2.4 农机化投入不足
农机事业费不足,乡镇农机站状况不佳,农牧业项目中用于农机的资金比例偏小,制约了农机化发展。
2.5 农机化发展不平衡
门源县周边地区农机化水平较高,而其他地区发展滞后。常规农机技术应用广泛,但精量播种、高效植保等环节突破较少。
3.促进门源县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对策
3.1 优化农机装备结构
围绕农牧结构调整,加快农机装备更新,淘汰老旧高耗能农机具,增加大中型配套农机具数量,重点发展适应特色农牧业的新机具。
3.2 因地制宜推进种植业机械化
根据门源县的气候特点,重点发展油菜、青稞、中藏药等特色农产品的机械化生产,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种植业机械化区域格局。
3.3 大力发展畜牧业机械化
针对门源县牛羊育肥发展迅速的特点,重点发展草原改良、牧草种植、饲料加工等畜牧业机械化,提升养殖畜牧业的技术水平。
3.4 加快农机科技创新
围绕农牧业结构调整,加大油菜、牧草等机械化技术研发,建立农机科技示范园,引进先进农机装备,提升农民使用新机具的技能。
3.5 完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
成立覆盖全县的农机服务组织,推广北山乡农机社会化服务模式,拓宽服务领域,由产中向产前、产后全程机械化转变,提升农畜产品附加值。
3.6 完善农机政策法规
制定和完善田间作业质量标准、农机服务组织管理法规、农机质量鉴定和职业技能鉴定法规,为农机化健康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3.7 以项目促发展
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农机项目支持,做好项目储备,特别是高原特色农牧业领域的重大项目,拉动农机化事业快速发展。
3.8 加强农机依法治机
强化农机安全监理,打击假冒伪劣农机产品,保护农民合法权益,提升农机行政执法水平。
3.9 转变工作作风,深入调研
以务实态度深入基层,研究农机化发展的特点和趋势,找出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为决策部门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以上措施,门源县农业机械化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为农牧民增收和农牧业增效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