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尾藻属小二仙草科的多年生沉水植物。C4光合作物,其适应性强,为世界广布物种。它能较快地除去水体中的氮、磷等富营养化元素,还能吸收其中的重金属元素,是一种较强的净化水体植物。同时其还可以饲养鱼、猪、鸭等。
水生草本,均为沉水植物。叶对生、互生或轮生,线形至卵形,全缘或为羽状分裂。花小无柄,生于叶腋,或成穗状花序,单性,雌雄同株或异株,或杂性株。中国狐尾藻属植物常见有4~5种,如小狐尾藻、穗花狐尾藻、轮叶狐尾藻、三裂叶狐尾藻等。
生长习性:狐尾藻在微碱性的土壤中生长良好。好温暖水湿、阳光充足的气候环境,不耐寒,入冬后地上部分逐渐枯死。以根茎在泥中越冬。中国南北各地池塘、河沟、沼泽中常有生长,常与穗状狐尾藻混在一起。夏季生长旺盛。冬季生长慢,能耐低温,一年四季可采收。
狐尾藻的栽培技术:狐尾藻根状茎生于泥中,节部生多数须根,秋季于叶腋生出冬芽越冬。狐尾藻对扦插用的基质要求不高,除最常见的园土外,其它基质也都可选用,如草炭土、珍珠岩、沙等常用的固态基质,另外生产上还有用清水作扦插基质,而且扦插效果也较为理想。
狐尾藻的繁殖方式:狐尾藻入冬后地上部分逐渐枯死,以根茎在泥中越冬。
扦插繁殖:扦插是该种的主要繁殖方式,多在每年4~8月进行。在操作时最好选择长度7~9cm的茎尖作为插穗,这样所获得的新株生长迅速,很快就能成形。亦可采用分株法进行育苗。可在硬度适中的淡水中进行栽培,所用水的盐度不宜过高于水体的pH值最好控制在7.0-8.0间。种植水体最好有一定的流动性。
狐尾藻在生长季节皆可进行扦插。剪取健壮的有2~3节的茎段,一般5~8cm长,对茎段下部节上的轮生叶稍加修剪,插入基质中,深度约一半左右。插后管理主要是控制好温度与湿度,保持插床湿润和空气湿润。
室温以20~25℃为宜,2周后便可上盆或移栽。狐尾藻对扦插用的基质要求不高,除最常见的园土外,其它基质也都可选用,如草炭土、珍珠岩、沙等常用的固态基质,另外生产上还有用清水作扦插基质,而且扦插效果也较为理想。
种子繁殖:狐尾藻种子具休眠期,干燥条件下可保存数年,翌春休眠解除。种子萌发最适温度达20-25℃,黑暗及长光照中均能发芽,发芽幼苗能飘浮水面,可随水传播,花期8-9月,水稻收割前种子已落入田间,随灌排水传播。
分株繁殖:分株繁殖一般在4—5月结合植株换盆时进行,将老株丛用利刀切割分成若干小株丛作繁殖材料。
组织培养:以狐尾藻的茎段为培养物,将狐尾藻培养物经消毒,诱导培养,分化与增殖,生根培养,可快速繁殖狐尾藻,1个狐尾藻茎段1年内可繁殖上万株狐尾藻优质种苗。
狐尾藻的作用用途
室内观赏:狐尾藻作为室内观赏水族养殖过程中的布景材料应用也比较多见。
环保价值:狐尾藻既可以通过根吸收底质中的氮、磷营养也可通过茎叶利用水中的营养物质,氮、磷被吸收后用以合成植物自身的结构组成物质,而对狐尾藻有毒害作用的某些重金属和有机物则是脱毒后。被储存于其体内或在其体内被降解。当狐尾藻被收割运移出水生生态系统时,大量的营养物质也随之从水体中输出,从而达到净化水体的作用。
大量研究表明狐尾藻对受污染的水体(含底泥)中铵态氮、硝态氮、总氮的去除效率都达到了90%以上,表现出显著的去除效果。随着时间的延长,水体中总氮浓度呈负指数形式衰退。
而且在不同的季节,狐尾藻对富营养化水中的氮磷均有较好的净化作用,对天气温度变化的耐受性好。所以是湖泊等生态修复工程中作为净水工具种和植被恢复先锋物种。
经济价值:狐尾藻可作为观赏植物。全草为可为养猪、养鸭的饲料。在鱼、虾、蟹塘养殖业过程中作为饵料、避难和产卵场所。
园林用途:狐尾藻作为园林水景植物或河道生态治理物种,近年来有较广泛的应用,而且总体效果表现较好。水体中的应用方式有单一种植或与其它2~3种水生植物(如水生美人蕉、再力花、梭鱼草、水生鸢尾等挺水植物)搭配。
狐尾藻在园林应用方面,特别是作为河道生态治理的先行物种,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与工程施工经验,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系大面积推广应用,后期管理必须跟上,否则也很有可能成为一种恶性杂草,对当地乡土植物群落产生强烈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