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后期田间管理技术建议
1.适时适量化控。倒伏风险较大的地块,尤其是高肥水、高密度、长势旺的高产田,可在玉米7~10叶片展开时喷施化控剂,控制植株高度,优化群体结构,促茎秆健壮。施用化控剂时,应按照说明书控制用量和施用时期。
2.追施穗肥补施花粒肥。小喇叭口至大喇叭口期间,是玉米需肥关键期,应追施攻穗肥,促进大穗形成。穗期施肥以氮肥为主,每亩追施尿素20~25公斤,在距植株10厘米左右处开沟深施或结合灌溉施用,切忌地表撒施。花粒期可补施氮肥,提高光合速率,延缓植株衰老。高产田或水肥一体化玉米田,可以结合浇水追施尿素,也可喷施磷酸二氢钾和尿素,延长叶片功能期,提高同化产物向籽粒转化效率和数量。
3.防止旱涝和高温灾害。根据今年的气候趋势预测,我省平原局部区域可能出现旱涝交替现象。抽雄前后是玉米水分和高温敏感期。发生干旱和高温危害时,应科学合理调配水源,防止出现“卡脖旱”,通过灌水降低田间小气候温度,为玉米果穗及花粉花丝发育创造适宜的水温条件,粒期玉米遇旱应及时浇水,以满足玉米后期需水,利于玉米增产。遇强降水应及时排出田间积水,以免土壤水分过多造成玉米植株发育受阻、空秆率增加和倒伏。
4.有害生物绿色防控。重点加强对玉米螟、棉铃虫、二代黏虫、玉米蚜虫、二点委夜蛾、草地贪夜蛾、蓟马等虫害以及茎腐病、南方锈病、叶斑病等病害的防控。病虫害防治严格按照所选药剂的使用说明操作,提高防治效果、避免药害发生。
5.适期收获。普通粒用玉米可根据后期成熟情况、气象条件以及下茬小麦播种时间的需要,合理确定玉米适宜收获时间;在不影响下茬小麦适期播种的情况下,适当推迟玉米收获时间,延长籽粒灌浆、提高粒重,实现增产增收。采用籽粒机械直收的地块,收获时籽粒含水量需要降至28%以下。鲜食玉米的最佳采收期一般在吐丝后22~25天内,采收时连同苞叶一起收果穗。青贮玉米的最适收获期一般在蜡熟初期(籽粒乳线达到1/2左右),全株含水率宜控制在65~70%。
二、降雨影响及灾后应对措施
从调研结果看,此次降水平原区中南部降水持续时间偏长,低洼农田出现了积水现象;降水时田间土壤松软后少量田块儿玉米出现倾斜或根倒现象。特提出以下雨后灾害防范和管理措施:
1.抢排积水防内涝。雨停后及时抢排田间积水。可开挖排水沟或采用机泵等设施,尽早疏通沟渠,排出田间积水,防止玉米长时间浸泡。对叶片上有大量污泥的,要及时清洗污泥,增加叶片受光面积。无明水的地块要挖沟沥水和中耕散墒,破除土壤板结。
2.中耕施肥促生长。水分下渗和排水会导致速效养分的流失,淹水使玉米根系活力不足及地上部生长受制。晴天后适时中耕,加快土壤散墒,改善通透性,促进根系恢复活力。及时追施速效氮肥和磷酸二氢钾,促进恢复生长。可将穗期追肥与灾后施肥相结合,采用人工追施或无人机叶面喷施,对尚未追施穗肥地块亩施尿素20公斤左右,已追施穗肥地块亩再施尿素5-10公斤。
3.防治病虫控流行。渍水后玉米田湿度较大,植株有伤口,易受病虫危害。要重点关注玉米细菌性病害、瘤黑粉病、褐斑病、大斑病、叶斑病、茎腐病、锈病、黏虫、玉米螟等病虫害,做到早发现早防控。结合药剂施用可适当选择添加芸苔素内酯,增强植株抗逆性,提高防治效果。
4.因苗管理扶植株。对未到大喇叭口期的玉米,一般倒伏后植株可自行直立,不用扶正。对进入抽雄散粉期的玉米,倒伏后需人工扶正、培土固定。倒伏玉米常有部分叶片被淤泥掩埋,可用镰刀割断;对心叶淤入泥沙的,可割除部分心叶,需注意割除叶片越少越好,避免伤及植株生长点。
5.人工辅助授粉和花粒期追肥。春播玉米受灾地块要密切关注授粉情况,及时采取应对措施。高产攻关田可进行人工辅助授粉。同时结合中耕散墒,按每亩5公斤适时追施纯氮,促进籽粒发育,切实提高结实率,有效增加穗粒数。
6.补种改种减损失。对淹水严重但不绝产的地块,玉米可改作青贮;对渍涝绝产的地块,应尽快改种甘薯、荞麦等短季作物,降低因灾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