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松对一年二作冬小麦夏玉米的作用

发布日期:2021-11-17 21:30

小麦玉米一年二作是黄淮海平原的主要粮食种植体系。该体系一直沿用一年中只在麦前机械耕翻一次的土壤耕作制度。但由于机耕的压迫和机耕较浅(15~20厘米),下层土壤过紧,多年来已形成不利作物扎根的犁底层,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特别是对玉米这种根系较发达,对土壤空气要求较多的作物影响更大,穗粒重难以提高。

我们于1999~2000年度,利用中国农业大学研制的ISG-240型深松犁松动耕层下20~40厘米的土壤,打破犁底层,缓解土壤紧实的土壤耕作制,在3块代表性地块(分属3农户)上进行了对比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以下分别论述其作用和效益。

一、深松对土壤容重的影响

试验地区200厘米土体土壤的平均容重1.42325克/立方厘米,其中耕作层0~20厘米的容重在平均值以下,20~40厘米的容重在1.44克/立方厘米以上,粘重紧实,犁底层明显。据调查结果看出,在深松的第二年玉米拔节期田间土壤容重下降1.38%~16.01%,主要在0~40厘米范围内;到玉米收获后仍下降4%以上,特别是在20~40厘米范围内下降达6.25%~7.36%,说明深松确实可打破犁底层,降低土壤容重。对于提高土壤通气性有利。其疏松土壤作用可保持一年以上。

二、深松对小麦根系生长和分布的影响

就深松对小麦根系生长和分布的影响所做的两次调查结果可知:在小麦开花期深松处理的根量(干物重功口大,根系分布下移,根系的吸收范围加大,0~40厘米土体根量平均增加65.48%。明显体现了破除犁底层的作用。虽然在50~70厘米土体内根量有所减少,但70~100厘米土体根量平均增加83.38%,总根量增加59.10%。到了成熟期情况有所不同,即该时期根量下降快说明根系干物质向子粒转移效率高,对于产量的提高有利。从不同深度的根量分析可以看出:在犁底层土体的根系生长和分布都得到了改善。有利于根系在大范围吸收水分和养分,土体通气性好也有利于根系干物质向子粒高效率转移。

三、深松对玉米生长的影响

据2000年7月6日我们对玉米苗期生长、吐丝期的性状和成熟期的性状考察可见:苗期深松处理植株生长发育较快,干物质积累也较迅速;到吐丝期叶面积、干物质差异较大,说明前期基础好,特别是穗干物重大,体现了穗部发育的优势;到成熟期根系仍优势不减。进一步分析根系情况发现:根的数量变化不大,但深松使得根分支大大增加。分支根是根系吸收水分和养分的主要部位,根分支的大大增加,为根系吸收作用的发挥有积极的意义。

四、深松的增产效益

实验结果表明:每年可亩增小麦50.59千克,可亩增玉米44.13千克,年平均增产粮食94.72千克/亩。亩增效益明显。小麦增产主要归功于穗数和粒数的提高,粒重有所降低;玉米增产主要得益于粒数和粒重的提高,穗数变化不大。

五、深松的经济效益分析

按每增加1千克粮食增收人民币1元计,采用该机具深松一次可为亩年增收94.72元,采用该机具深松一次的燃油、机具折旧不多于20元/亩(当地调查结果)。当年实际投入产出比为1∶4.736,而且由于土壤容重在玉米收获后仍然保持较低水平,一次深松可降低土壤容重2~3年,实际投入产出比还可提高。说明这是一项长期增产增收、提高效益的好措施。

由上可见,黄淮平原的一年二作粮食生产体系中土壤耕作制度及由此引发的问题可以通过深松机具的应用加以解决。在现今农村经济条件下,农民单独或合伙购置1台5000元左右的机具已经完全现实,加大力度推广应用深松措施,对于发展黄淮平原的粮食生产、提高农民收入意义重大。

但上文也指出:小麦增产主要归功于穗数和粒数的提高,粒重有所降低,玉米增产主要得益于粒数和粒重的提高,穗数变化不大。在深松的基础上,如何克服花后高温和灌浆期短促的影响,提高小麦的粒重是第一个面临的课题;玉米仍然有继续提高穗粒重的必要。深松后第二年、第三年的后效也须连续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