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出苗后即可感染枯萎病,蕾期达到发病高峰,严重时造成大片死苗对棉花生产带来严重不利。因生育阶段和气候条件不同,棉花枯萎病田间表现如下几种不同的症状类型。
一、枯萎病的主要类型
1、黄色网纹型:病苗子叶或真叶的叶脉局部或全部褪色变绿,叶肉仍保持一定的绿色,使叶片呈黄色网状,最后干枯脱落。成株期也偶尔出现。
2、黄化型:病株多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局部或全部褪绿变黄,随后逐渐变褐枯死或脱落,在苗期和成株期均可出现。
3、紫红型:叶片变紫色或呈紫红色斑块,也后逐渐萎焉、枯死、脱落,苗期和成株期均可出现。
4、凋萎型:叶片突然失水褪色,植株叶片全部或先从一边自下而上萎焉下垂,不久全株凋萎死亡。
5、矮缩型:早期发生的病株若病程进展比较缓慢,则表现节间缩短,植株矮化,顶叶常发生皱缩、畸形,一般并不枯死。矮缩型病株也是成株期常见的病症之一。
二、传播途径
种子带菌是病毒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近距离传播主要与农事操作有关,如耕地、灌水、大风及施用未经腐熟的土杂肥或未经热榨处理的带菌棉籽饼等,都可造成病害近距离传播。
三、发病条件
枯萎病发生与地温和雨量有关,当土层10厘米地温达20°C左右开始发病,在地温25-30°C(棉花蕾期),出现的一个发病高峰,夏季地温达到33-35°C时,病情停止发展。秋季当土壤温度下降到25°C左右时,病情又回升,出现第二个发病高峰。
四、病害防治
棉花枯萎病属系统侵染管束病害,至今尚缺乏有效药剂,一旦发生,难于根治。必须采取种植抗病品种和加强栽培管理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
1、轮作倒茬:重病丘快实行稻棉水旱轮作以及种植绿肥,对减轻病害有明显的作用。
2、加强栽培管理:及时定苗,拔除病苗,适期中耕培土。在病田定苗、整枝时及时将病株清除,田外深埋,施用热榨处理的棉饼和无菌土杂肥;蕾期中耕培土,均具有减轻病的作用。
3、合理施肥:增施钾肥和有机肥,提高棉花素质,增强其抗病能力;中后期浅中耕或不中耕,达到少伤根,减轻病菌侵入渠道,改施尿素为碳铵,适当控制病菌繁殖。
4、化学防止:用“强氯精”兑水淋蔸或用“多菌灵”喷雾,均可收到一定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