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丝黑穗病和黑粉病的区别与防治

发布日期:2022-10-22 10:47

玉米丝黑穗病和黑粉病是玉米生产上经常发生的两种主要病害,常常同时发生,许多人常将丝黑穗病与玉米黑粉病混在一起,统称“乌米”和“灰包”,但两者的症状、侵染循环、发病规律有很大区别,因此防治措施也不尽相同。若不能准确区分二者,势必会影响防治效果。

一、症状区别

1、发生时期不同。玉米丝黑穗病一般到穗期出现典型症状;而玉米黑粉病在玉米整个生长期都可能发生。

2、受害部位不同。玉米丝黑穗病主要为害部位是雄穗和雌穗,抽雄时症状最明显;而玉米黑粉病在玉米植株的地上部位均可发病。

3、主要症状不同。玉米丝黑穗病雌穗受害除苞叶外,整个果穗变成一个大黑粉包,苞叶通常不易破裂,黑粉不外露,后期有些苞叶破裂散出黑粉。黑粉一般粘结成块,不易飞散,内部夹杂丝状寄主维管束组织。雄穗受害多数仍保持原来的穗形,仅个别小穗变成黑粉包,黑粉粘结成块,不易飞散,黑粉间有丝状物。玉米黑粉病由于病菌刺激,受害部位形成肿瘤。肿瘤初期呈白色,有光泽,肉质多汁,以后肿瘤迅速膨大,表面呈暗褐色,内部变黑。肿瘤成熟后,外膜破裂,散出大量黑粉(冬孢子)。

二、侵染循环的区别。玉米丝黑穗病菌通过家畜消化道仍能保持生命力;而黑粉病病菌通过消化道排出后便失去了发芽力。丝黑穗病苗期侵入系统生成病害,无再侵染;黑粉病则是一种典型的局部侵染病害,病瘤内产生大量的冬孢子,随风、雨传播,可进行再侵染。

三、发病条件的区别。在发病条件中两种病害最大的差异在于最易感病的时期不同。玉米丝黑穗病在播种至出苗前对环境最敏感(病菌侵染最适时期是从种子破口露出白尖到幼芽生长至1~1.5厘米时);而玉米黑粉病在抽雄前后对环境敏感最易感病。

四、防治措施:玉米丝黑穗病的防治以种子处理为主;玉米黑粉病的防治则以减少菌源、种植抗病品种为主。

1、选用抗病品种

2、加强田间管理。预防玉米丝黑穗病发生,要求播种时气温稳定在12℃以上,提高播种质量,尽量创造利于种子快发芽、快出土、快生长的条件。预防玉米黑粉病,要合理密植,增施磷、钾肥,避免偏施、过量施氮肥,及时灌溉,特别是抽雄前、后要保证充足水分供应,及时防治玉米螟,尽量减少农事操作中的机械损伤。

3、减少菌源。彻底清除田间病残体,进行高温堆肥,合理轮作,不从病区调种子,以上办法对两种病害预防都十分有效。发现丝黑穗病时要及时拔除病株,其早期特异症状从幼苗3~4叶期即开始表现。苗期剔除病苗、可疑苗。拔节至抽穗期,病菌黑粉未散落前拔除病株扫残。病株要深埋、烧毁,不要在田间随意丢放。对于黑粉病要在病瘤未变色之前及时摘除,并将病瘤带出田外处理,不需要拔除病株。

4、药剂防治

(1)种子处理。防治玉米丝黑穗病,可用种子重量0.5%—0.7%的多菌灵拌种,或用25%三唑酮200g拌种50kg。防治黑粉病,可用15%三唑酮60—90g拌种100kg。

(2)喷药防治。主要针对玉米黑粉病,玉米出苗前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1000倍液进行土表喷雾;玉米抽雄前15%三唑酮750—1000倍液喷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