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种植业技术/植物生理学原理与栽培技术适用范围:不限
水稻具有既能生长在淹水的环境下,又能生长在旱田的双重适应性,其对水分的需求包括耕作需水、生态需水和生理需水。生理需水是水稻保持体内水分平衡、进行光合作用所需要的水分,耕作需水和生态需水虽然与生理需水有关,但在一定条件下减少耕作需水和生态需水,也能满足水稻正常生理需水要求,保证植株正常生长发育。水稻不同的生育期,生理需水有不同的要求,关键需水期缺水将对产量形成较大影响。以优化水稻生理需水,尽量减少棵间蒸发和渗漏量为原则,人为控制无效用水,充分利用天然降雨,结合气象、土壤、肥料及农业措施,实施田间高效水分管理,从而大幅度提高水的生产效率。由于各地水资源、土壤、气象及耕作制度的差异,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现根据江苏省的实际情况和各地节水灌溉的实际经验与成果,重点介绍以下节水技术。
水稻浅湿灌溉技术
水稻浅湿灌溉即浅水与湿润反复交替、适时落干、浅湿干灵活调节的一种间歇灌溉模式。操作要点如下:(1)浅水勤灌促返青、分蘖,水层深度0.5~3厘米。(2)分蘖后期及时晒田。当茎蘖数达到有效穗数80%时,排干田水晒田7~10天,使耕层土壤含水量不低于田间持水量的65%。(3)拔节孕穗期间歇灌溉。每次灌水后水层深3厘米,水耗尽后3~4天再灌水。(4)抽穗开花及乳熟期湿润灌溉。每次灌水水层深2厘米,水耗尽后3~4天再灌水。(5)黄熟期自然落干,遇雨排水。苏、锡、常地区普遍采用该技术,可节水10%~30%。
水稻浅湿调控灌溉技术
水稻浅湿调控灌溉是把浅水、湿润、间歇3种灌溉方法科学地结合在一起,根据水稻的需水特性和生长规律,提出“薄水栽秧、寸水活棵、浅水促蘖、苗足烤田、浅湿长穗、湿润灌浆、黄熟落干”的原则,以控制稻田水层上限和水稻根系层土壤含水量的下限为手段。掌握“后水不见前水,充分利用雨水,按指标灌排水”的做法,从而确定水稻各生育阶段的灌溉。除移栽至分蘖前期和孕穗至抽穗扬花期保持2~3厘米浅水层外,其余生育期灌水上限为2~3厘米,下限指标为土壤饱和含水量的70%~80%,一般灌水后间隔4~6天再灌水。该技术在淮安、扬州、泰州等地普遍应用,可节水25%~40%。
水稻控制灌溉技术
水稻控制灌溉是指移栽至返青期田面保持0.5~2.5厘米的浅水层,返青以后田面不再建立水层。根据水稻生理生态需水特点,以土壤含水量作为控制指标(控制耕层土壤含水量在60%~80%),确定灌水时间和灌水定额,促进和控制水稻生长,较大幅度地减少水稻生理生态需水量。该技术在徐州、宿迁、盐城及宁镇丘陵地区广泛应用,可节水30%~45%。
水稻覆膜旱作灌溉技术
水稻覆膜旱作灌溉是指在旱育秧的基础上,在移栽后覆膜旱管,整个大田期田面不建立水层。根据根层土壤含水量下限指标和土壤表层地温来确定灌水时间,采用沟灌结合膜上灌溉。该技术在徐州、淮安部分地区进行研究应用,与浅水勤灌相比,可使灌溉定额减少5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