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防治策略:大力推广栽培控害和生态控害技术,促进稻田生态系统平衡;坚持“预防秧苗期,放宽分糵期,保护成穗期”的稻田病虫管理策略。
二、主推技术:1、栽培与生态控害技术。选用抗性品种;科学管理肥水;栽培避害技术;生物农药应用及天敌保护利用技术;害虫诱杀技术等。
2、总体防治技术。种子处理及秧苗期病虫害预防技术、穗期总体防治技术。
3、主要病虫抗药性治理技术。防治稻飞虱、二化螟等病虫害选择用药、控制用药及交替轮换用药技术。
三、具体技术措施1、二化螟
(1)、推广深水灭蛹。及时春耕翻耕后灌深水灭蛹,及时处理稻草等。
(2)、推广灯光诱杀和性引诱剂诱杀技术。
(3)、推行稻鸭共生、保蛛治虫等生物防治和生态调控技术。
(4)、药剂防治。推广与合理使用安全、高效、低毒、持效期长的治螟对口农药。主要有氯虫苯甲酰胺(康宽)、氟虫双酰胺·阿维(稻腾)、三唑磷、杀螟丹等药剂。
2、稻纵卷叶螟
(1)实施健身栽培。前期促进早发,中期适时适度烤田,后期控制氮肥使用,促进水稻健壮生长,增强稻株的抗虫性。
(2)保护利用天敌。水稻生长前期尽量不用或少用化学农药,为稻田蜘蛛及卷叶螟绒茧蜂等天敌种群的建立营造适宜环境,充分发挥自然天敌控害作用。
(3)科学开展药剂防治。重点推广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10%阿维·氟酰胺悬浮剂、40%,50%丙溴磷乳油、1.8%,5%阿维菌素乳油等药剂。
3、稻飞虱
(1)、推广抗、耐稻飞虱水稻品种,提倡健身栽培。
(2)、保护利用天敌。推广保蛛治虫、稻鸭共生等生物防治配套技术措施。
(3)、推广灯光诱杀技术。
(4)、药剂防治。推荐选择高效、环保药剂,要避免使用复配制剂。推荐选用高含量的吡虫啉、吡蚜酮、噻嗪酮、噻虫嗪,发生量大时可加速效药剂如异丙威、速灭威、敌敌畏等混用,缺水情况下应选用敌敌畏或速灭威拌毒土撒施。
4、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
(1)、推行农业防治
①选育抗病品种。应避免种植本区域上年度此病害重发的品种。
②推广合理施肥,适当增施磷、钾肥、加强肥水管理、提高植株抗病能力等水稻健身栽培措施。
③合理密植或预留备用苗,以备分蘖期田间发病时“掰蘖补苗”之用。
④推行集中育秧,统一病虫防治管理,培育无病壮秧。
(2)、治虱防矮
①种子拌种处理。种子催芽露白后用60%吡虫啉种衣悬浮剂如高巧、优拌等拌种。
②秧苗期治虱防矮。经药剂拌种的,在抛栽前5-7天喷施“送嫁药”。
③抓好本田期防治,把好再次传毒关。中、晚稻移栽后7-10天,防治白背飞虱一次。
④合理选用农药。大田防治飞虱应选用高效对口单剂,如吡蚜酮、高含量吡虫啉、噻虫嗪、噻嗪酮等药剂。
5、水稻纹枯病、稻瘟病、稻曲病
(1)、强化农业防治措施。选择抗性较好的品种,停止引进和推广对稻瘟病、稻曲病严重感病的品种;加强肥水管理,实行健身栽培;减少菌源、灌水耙田时,打捞田边“浪渣”,并带出田外集中处理;实行种子清毒技术预防稻瘟病等病害发生。
(2)、适时选用对口药剂防治纹枯病:选用高含量井冈霉素、苯醚甲环唑·丙环唑、申嗪霉素、井·腊芽、噻呋酰胺等药剂防治。稻瘟病:早稻和中稻秧田打好送嫁药,分蘖期田间出现急性病斑或发病中心时实施药剂防治,破口抽穗期施药预防穗瘟。药剂选用枯草芽孢杆菌、肟菌·戊唑醇、三环唑、稻瘟灵等。稻曲病:在水稻破口抽穗前5-7天施药,如遇适宜发病天气,7天后需要第2次施药。选择戊唑醇、苯醚甲环唑·丙环唑等持效期长、杀菌谱广、安全、低毒的杀菌剂防治。
四、总体防抬技术1、水稻播种至秧田期:抓好种子处理,重点预防种传病害(恶苗病、苗稻瘟病等);适时防治白背飞虱,预防虫传病害(病毒病);抓好秧田螟虫、蓟马等防治。
2、水稻破口期:重点防治稻飞虱、稻纵卷叶螟、螟虫、穗瘟、稻曲病等病虫害。根据水稻品种特性、主要病虫种类、发生程度,因地制宜确定主治对象,合理混配药剂,治“主”兼“次”,达到“一治多效”的效果。
3、水稻穗期:根据病虫发生实际,以稻飞虱为主治对象,兼治其他病虫害。
五、防治注意要点水稻病虫防治中,要使用先进的施药器械,提高作业效率和防治效果;水稻穗期病虫防治,田间保留浅水层,加大药液量;避开高温和强光照时段施药。注重农药合理交替轮换使用;严格按照农药的使用操作规程,注意农药安全间隔期,确保稻米质量安全;集中回收和处理农药包装废弃物,确保农业生产环境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