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吸浆虫,有麦红吸浆虫和麦黄吸浆虫2种,属双翅目瘿蚊科,《全国农业发展纲要》就将该虫列为要求定期消灭的病虫之一。下面我们了解一下。
小麦吸浆虫的发生规律
小麦吸浆虫平均1年发生1代,也有的遇到不适宜的环境多年发生1代,红吸浆虫可在土壤中滞留7年以上,甚至滞留12年仍可羽化成虫。黄吸浆虫可滞留4~5年。吸浆虫以老熟幼虫在土壤中结茧越夏、越冬。一般黄河流域在小麦返青后(3月上、中旬)土温达10℃左右,土壤水分充足时越冬幼虫破茧向地表上升。小麦拔节期(4月初)幼虫上升到表土层3~7cm的地方准备化蛹。在小麦孕穗期(4月20日左右)地温达15℃左右时,幼虫在离地面2~3cm的土中化蛹。化蛹盛期为4月25日~5月1日,当小麦开始抽穗,土温达到20℃时,成虫羽化出土,并选择已抽穗而未开花或正在开花的麦穗产卵,卵多产在护颖内,一般3~7d后孵化为幼虫,幼虫从内外颖的缝隙侵入麦壳内为害,吸食浆液,经20d幼虫老熟,在小麦收割之前遇到下雨或是露水较大时,虫体迅速脱皮,随即爬出麦壳,落地入土,作圆茧越夏、越冬。
小麦吸浆虫的为害习性
小麦吸浆虫幼虫从内外颖缝隙间侵入,以口器刺伤麦粒果皮吸食流出的浆液,被危害的小麦,其长势和穗型大小不受影响,且由于麦粒被吸空、麦秆表现直立不倒,具有“假旺盛”的长势。近年来,随着小麦产量、品质的不断提高,水肥条件的不断改善和农机免耕作业,跨区作业的发展,小麦吸浆虫发生范围不断扩大,发生程度明显加重,对小麦生产构成严重威胁。
小麦吸浆虫的防治技术
小麦吸浆虫的防治应贯彻“蛹期和成虫期防治并重,蛹期防治为主”的指导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