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大面积水稻即将进入破口抽穗期,是多种病虫集中危害的关键时期,使用化学农药防治病害是常用的。而农民朋友常不知道唑类药对水稻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根据经验随意加量造成抽穗困难现象,抽穗后变成空秕粒,对产量影响大。今天小编带大家来分析一下水稻破口前后合理使用唑类农药的原因及过度使用造成困扰的解救方法。
一、在水稻抽穗时会出现抽穗困难,是什么原因?
有的是品种本身包颈现象发生较重,遇不良环境条件时表现得更为严重;有的是施药不当,如在抽穗前过量施用唑类杀菌剂等,或者施用精唑禾草灵等除草剂影响水稻生长。
需要注意的是,戊唑醇、烯唑醇、已唑醇、丙环唑等唑类杀菌剂会抑制水稻体内赤霉素的形成,在水稻上部节间拔长期使用,特别是加量使用时,可能抑制节间拔长,导致抽穗困难,影响水稻灌浆结实。
二、唑类杀菌剂用量不能过高
唑类杀菌剂正常用量下对水稻的抑制作用,一般需1周左右才能消失,如果在1周内连续使用这类杀菌剂,会产生叠加效应。
施药后是否产生过度抑制,与多种因素有关,如水稻长势、水稻对这类药的敏感性、温度、用药量大小等。用药量高,水稻长势弱,水稻品种株高矮、穗下节间短(其体内产生赤霉素的能力较弱),施药后突遇低温,更容易发生过度抑制现象。
在施药前后一段时间温度较高而且平稳的情况下,每亩用戊唑醇纯药10~15克防治稻曲病,一般不会影响水稻正常抽穗。防治稻曲病,注意在水稻破口前5~7天用药,使用唑类农药按推荐用量防效不会差,不一定要过多增加用量。
三、水稻用量过大出现抽穗困难有没有解救措施?
水稻在抽穗期出现抽穗困难现象,喷施赤霉酸能促进抽穗,有利于颖花授粉受精,减少空秕粒。一般每次每亩用赤霉酸纯药0.2~0.5克加水50公斤均匀喷雾,生长正常的地段尽量不喷药。第一次施药后3~5天,根据情况决定是否再次喷药。如果水稻抽穗期出现比较明显的抽穗缓慢现象,可以立即按上述剂量喷施赤霉酸促进抽穗,防止包颈。如果有条件,可以考虑结合施破口药喷施碧护0.136%赤?吲乙?芸薹可湿性粉剂,促进水稻抽穗和灌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