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稻螟蛉对水稻的危害
稻螟蛉又叫双带夜蛾,稻青虫、粽子虫、量尺虫。主要危害水稻外,还可为害高粱、玉米、甘蔗、粟、茭白、稗草、看麦娘等。
稻螟蛉主要以幼虫咬食水稻叶片叶肉,吃成缺刻,影响稻株正常生长发育,严重时可把秧苗吃成刀割状,稻株被吃成“扫帚把”。
二、稻螟蛉发生规律
1、稻螟蛉从北至南每年发生3~6代。
2、稻螟蛉的蛹在田间、稻丛、杂草的叶苞或叶鞘中越冬。
3、稻螟蛉成虫白天隐伏稻丛,夜出活动,趋光性强,交尾多在晚上7~8时到12时之间进行,交尾后当晚或第2天产卵,卵散产或成行产,每雌产卵40~534粒。成虫寿命4~7天。卵期5~15天。叶片生长青嫩,产卵量大。
4、稻螟蛉幼虫期11~16天。初孵幼虫食叶肉,仅留表皮,形成白条,3龄后蚕食叶片。幼虫老熟后爬至叶端吐丝折成粽子室,并咬断下部落入水面化蛹。蛹期4~5天。
5、稻螟蛉在秧苗期前期如多雨,后期干旱,常发生较重。在8月份以前,如气温偏低,阴雨天多,易暴发成灾。
三、稻螟蛉防治方法
1、利用稻螟蛉成虫趋光性强,可在无风雨、无月光的夜晚,成虫盛发时点灯诱集杀灭。
2、在幼虫结包时,人工摘除虫苞。虫包飘落水面时,在排水处安放竹栅。
3、采用药剂防治,在稻螟蛉2龄幼虫高峰期喷洒药剂防治。
药剂可用:25%杀虫双水剂1000倍液,或50%杀螟松乳油1000倍液,或90%晶体敌百虫500倍液。
以上药剂可用兼冶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等其他水稻害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