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药使用效果为何差?

发布日期:2018-12-24 10:09

防治农作物病虫害,当前仍以喷施农药为主。但在生产实践中,常出现合格农药却使用效果不理想的的情况。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诊断错误。病当虫治,虫当病治。如树早期落叶病,当作蜘蛛危害;番茄青枯病死苗,错诊为地下害虫咬根死苗等等。这样用药再多也不会见效。

二、药不对症。诊断正确,但药不对症,例如用井冈霉素防治水稻稻瘟病;用三氯杀螨醇防治三麦粘虫;用杀虫双防治稻飞虱等等,自然没有效果。

三、贻误良机。防治虫害,应在成虫产卵高峰期或幼虫初孵至三龄前施药效果最好。如果幼虫已至三龄以上,作物已咬害成灾,此时防治,施药再多,效果也不佳。

四、药量不准。用药量过多或多少都不好。浓度过大易发生药害,浓度过小又达不到防治目的。必须按照农药使用说明和要求配制,才会获得满意效果。

五、混用不当。如常用的乐果、辛硫磷、敌杀死等弱酸性或中性农药与碱性农药石硫合剂等混用,就会分解失效。再如碱性农药石硫合剂与波尔多液混用,也会产生过量的可溶性铜,从而引起药害。

六、盲目喷药。喷药要喷在要害部位,才会收到理想效果。例如,防治向日葵菌核病,就应根据菌核在土中越冬的规律,在菌核萌发前,田间撒药防效最好,而用药喷发病部位,则反而效果不佳。稻瘟病、白叶枯病等,主要在叶片上发生危害,用药时就要对准叶面喷洒;而防治棉花红蜘蛛,喷药时一定要使药喷在叶片背面,才能收到效果。

七、天时不利。药效与温度、湿度、雨、露、风和光照等气象因素密切相关。如使用乳剂农药,喷药后至少在未来的24小时内无雨,效果才好。使用胃毒、触杀剂农药,最少需要两天内无雨冲刷,才能较好地发挥药效。故此应根据当地气象预报,选择适当的天气条件喷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