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枯萎病的防治对象,棉花枯萎病的防治

发布日期:2019-04-06 00:39

棉花枯萎病是一种真菌病害,由尖孢镰刀菌萎蔫专化型引起,属半知菌类。最早于1891年发现于美国,现已成为世界性病害。目前,我国各大棉区已普遍发生。

棉花枯萎病从子叶期开始就可发病,病株矮小,蕾铃脱落率高,单株结铃数下降,铃重减轻,棉纤维强度下降,从而影响棉花产量和品质。病害严重的1—2片真叶时即可造成死苗。现蕾期发病高峰时可成片死苗。其症状随环境条件、棉花品种类型、棉花生育期、病原致病力等因素的不同而异。大致可分为5种类型:

(1)黄色网纹型其典型症状是叶脉导管受枯萎病菌毒素侵害后呈现黄色,而叶肉仍保持绿色,多发生于子叶和前期真叶。(2)黄化型一般从子叶或真叶边缘开始,叶肉褪色变黄。(3)紫红型一般在早春气温低时发生,子叶或真叶的局部或全部呈现紫红色病斑,严重时叶片脱落。(4)青枯型病株在突然失水情况下出现的症状,尤其在干旱气候条件下,遇到骤雨,之后遇高温强日照,病株叶色深绿,叶片变软下垂,植株青枯死亡。(5)皱缩型叶色深绿,叶肉增厚,叶片皱缩,节间缩短,植株矮化,常与网纹型和黄化型症状并存。

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的病原不同,但都作用于植株的维管束,侵染过程类似。在棉区不但有单一的枯萎病和黄萎病病田,还有许多两病混生病田,有时一株棉花还同时感染两种病害。枯萎病和黄萎病的主要区别是:

(1)发病时间枯萎病较黄萎病发病时间早,一般在子叶期就开始发病,发病盛期在苗期和蕾期;而黄萎病在3—4片真叶时开始发病,发病盛期在7—8月份的花铃期。(2)苗期症状枯萎病病株的子叶和真叶出现黄色网纹,局部枯焦,严重的造成死苗,在不正常气候条件下出现紫红型和青枯型症状;黄萎病病株叶片叶肉褪色呈灰色或浅黄色,叶片看上去像西瓜皮的颜色和斑纹,叶缘向上翻,落叶型菌系可造成大面积落叶。(3)中后期症状枯萎病病株节间缩短,植株矮小,顶端枯死或局部侧枝枯死,叶片出现黄色网纹和局部枯焦,雨季病部出现红色霉层;黄萎病一般不矮化,叶脉不变色,叶肉褪色使整叶呈西瓜皮状,叶缘枯焦,落叶型菌系可造成落叶光秆,一般下部先出现症状,向上发展,雨季病部出现白色霉层。(4)导管颜色剖秆检查,染枯萎病导管变色较深,呈黑褐色;染黄萎病变色较浅,呈褐色。

棉花枯萎病菌可在土壤中或棉株残体上进行腐生生活,又可在棉株内进行寄生生活。既能随运输工具远距离传播,又能随作业、流水近距离扩散,造成病菌在土壤中不断扩散和积累,加重发病率和为害程度。病菌可在土壤中存活6—7年,厚垣孢子存活甚至长达15年。病菌由棉苗根尖侵入棉株,在导管中大量繁殖的菌丝及棉株受病菌刺激产生的物质,阻碍水分运输;小型孢子随棉株体液向上扩散至全株,破坏棉株细胞,影响棉株生长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