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公害茶叶生产综合技术

发布日期:2019-04-24 04:19

1.1产地环境检测

1.1.1空气监测按照《农区环境监测技术规范》(NY/T397-2000)中对监测点设置的具体要求设置。在基地设4个空气采样点。4个采样点SO2、NO2、TSP、F指标符合NY/T5020-2001要求,综合评价结果,各样点空气综合污染指数均小于0.6,属清洁范围,符合无公害茶叶基地空气质量标准。

1.1.2水质监测由于基地茶园主要通过天然降水进行灌溉,所以,把天然水质作为监测点。对基地水质按无公害食品——茶叶产地环境条件(NY/T5020-2001)标准进行分析,综合评价结果,12个样点水质综合污染指数小于1.0。按所在区域,东河基地水质属清洁范围,西河基地水质属清洁范围,南河基地水质属尚清洁范围,整个基地水质符合无公害茶叶产地水质标准。

1.1.3土壤监测环境质量检测选择10个乡镇,确定15个代表性的土壤监测点。根据检测分析,整个基地土壤各种规定指标符合无公害食品——茶叶产地环境(NY/T5020-2001),根据综合评价,各样点综合污染指数均小于0.7,基地土壤属清洁范围,符合无公害产品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1.2无公害茶园生产、管理综合配套技术

1.2.1施肥及茶园管理基肥以有机肥为主,投产茶园于当年秋季开沟深施,其深度20cm以上,一般亩施饼肥或商品有机肥200~400kg或农家肥200~400kg。新建茶园亩施土杂肥500kg或铺草1000kg以上,饼肥250kg,磷肥50kg;追肥结合茶树生育特点进行多次,适量使用化肥,时间在茶叶开采前15~30天开沟施,沟深10cm左右。追施氮肥每亩每次施用量(纯氮)不超过15kg,年最高总量不超过60kg,施肥后及时盖土;叶面肥喷施在采摘前10天进行;提高土壤肥力,套种绿肥。对1~2年生幼龄茶园套种绿肥,选用矮生、匍匐型的绿肥,如伏花生、绿豆等。对3~4年生茶园,选用早熟、矮生绿肥,如蚕豆、乌豇豆、六月豆、黑毛豆、春大豆等;幼令茶园行间铺草覆盖,以防止水土流失为主,在常年雨季到来之前覆盖;以蓄水抗旱为主,在干旱季节前覆盖;以保暖防冻为主,在土壤冻结前覆盖。每亩铺草不少于1000kg,原料利用山茅草、稻草、麦杆、豆箕、玉米杆等。

1.2.2茶园病虫害防治茶园病虫害防治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从茶园整个生态系统出发,运用多种防治措施,保持茶园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生物多样性,将有害生物控制在允许的经济阈值以下。一是加强茶园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县植保站每年发《茶叶病虫情报》8期1600多份,做到及时指导全县茶叶病虫害防治工作;二是在农艺防治上,选用对当地主要病虫抗性较强品种;在秋冬季管理时将修剪后的枯枝落叶清出茶园烧毁;并通过茶园深耕改土,减少翌年土壤中越冬虫口密度;三是在生物防治上,采用异性诱杀、保护天敌等;四是在物理防治上。采用灯光诱杀、色板诱杀等方法。

1.2.3化学农药使用及管理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限制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提倡使用生物农药及植物源农药。及时发放《茶叶病虫情报》,指导茶农把住病虫害适时防治期。规定无公害茶园禁止使用的药剂、推荐药剂及安全使用标准。

1.3茶叶加工技术

1.3.1改造及新建加工厂房按照无公害茶叶加工技术规程的要求,我县近几年来将过去分散在309个村500多个加工厂及近万户加工点逐渐向100个中心茶场加工厂集中,每个中心加工厂投资15~20万元改造、扩建厂房,使加工区建设达到“绿化、美化、净化”的要求。在加工设备上,100个中心茶场新添名优茶加工设备1000台套以上,使名优茶生产逐步走向机械化、标准化、规范化。

1.3.2加工技术加工人员经过无公害茶叶生产与加工技术培训,熟悉加工标准,掌握工艺流程。近年,我们培训中心茶场技术骨干500多名,颁发岗位证书400余份;各加工厂对加工人员上岗前进行体-检,凡有碍食品卫生的疾病患者一律不准上岗;进入加工厂的鲜叶原料须分级存放,分级付制;茶叶储藏、包装、运输等必须具备无公害食品标准要求。

p{text-indent:2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