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枯病是一种会导致全株萎蔫的细菌性病害,当番茄株高30厘米左右,青枯病株开始显症;先是顶端叶片萎蔫下垂,后下部叶片凋萎,中部叶片最后凋萎,也有一侧叶片先萎蔫或整株叶片同时萎蔫的,发病初期,病株白天萎蔫,傍晚复原,病叶变浅。发病后,土壤干燥,气温偏高,2~3天全株即凋萎。如气温较低,连阴雨或土壤含水量较高时,病株可持续1周后枯死,但叶片仍保持绿色或稍淡,故称青枯病。番茄青枯病病茎表皮粗糙,茎中下部增生不定根或不定芽,湿度大时,病茎上可见初为水浸状后变褐色的1~2厘米斑块,病茎维管束变为褐色,横切病茎,用手挤压,切面上维管束溢出白色菌液,这是本病与枯萎病和黄萎病相区别的重要特征。发病特点此病由细菌青枯假单胞菌PseudomanassolanacearumSmith侵染引起。危害番茄、茄子、辣椒、马铃薯、生姜等多种作物。病原细菌主要随病残体在田间或马铃薯块上越冬,无寄主时,病菌可在土中营腐生生活长达14个月,成为该病主要初侵染源。该菌主要通过雨水、灌溉水及农具传播,病薯块及带菌肥料也可带菌。病菌从根部或茎基部伤口侵入,在植株体内的维管束组织中扩展,造成导管堵塞及细胞中毒。病菌喜高温、高湿、偏酸性环境,发病最适气候条件为温度30~37℃,最适PH值为6.6。土壤含水量超过25%时,植株生长不良,久雨或大雨后转晴发病重。浙江及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发病盛期为6~10月。番茄的感病生育期是番茄结果中后期。常年连作、排水不畅、通风不良、土壤偏酸、钙磷缺乏、管理粗放、田间湿度大的田块发病较重。年度间梅雨多雨、夏秋高温多雨的年份发病重。发病规律病菌主要随病残体留在田间越冬,成为该病主要初侵染源。该菌主要通过雨水和灌溉水传播,病果及带菌肥料也可带菌,病菌从根部或茎基部伤口侵入,在植株体内的维管束组织中扩展,造成导管堵塞及细胞中毒致叶片萎蔫。高温高湿有利于发病。防治方法
1、抗病品种。
2、轮作嫁接。可把西红柿与非茄科作物葱、蒜、瓜类、十字花科蔬菜或水稻等实行4~5年以上轮作,或采用嫁接技术控制。嫁接可用野生西红柿CH—2—26作砧木。
3、降低湿度。选择排水良好的无病地块育苗和定植。地势低洼或地下水位高的地区采用高畦种植,开好排水沟,使其雨后能及时将雨水排干。及时中耕除草,降低田间湿度。
4、中耕除草。西红柿苗生长早期,中耕可以深些,以后浅些,到西红柿生长旺盛期,停止中耕同时避免践踏畦面,以防伤根。清除病原。若田间发现病株,应立即拔除烧毁,清洁田园,并在拔除部位撒施生石灰粉或草木灰或在病穴灌注2%福尔马林液或20%石灰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