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机械插秧技术规范,水稻机械插秧技术

发布日期:2021-03-25 00:43

水稻机插秧技术是一项省工、节本、增产、增效的农机化先进技术,该技术完全适应了水稻群体质量栽培理论要求,达到定穴、定量、宽行、浅栽的农艺要求。其特点:①机插秧水稻长势均匀、个体健壮、扎根稳、能有效控制基本苗,能保证秧苗合理密植.通风透光,抗倒伏能力强。②机插秧秧苗在大田中每穴苗数一致。从近几年的推广实践来看,新一轮机插秧技术具有省工、节本、节约用地、高产稳产等明显优势,奢岭街道办事处从2006年开始推广机插以来,面积逐渐扩大,机插从机器操作、育秧到管理,都有一整套的技术要求,现仅就田间管理的主要技术作简要介绍。

1、大田准备:机插秧采用中、小苗移栽,对大田耕整质量和基肥施用等要求相对较高。耕整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插秧机的作业质量。因此,机插秧大田精细耕整十分重要。

1.1

田面质量要求。大田耕整要达到田面平整,无杂草、无杂物、无浮渣,上细下粗,细而不糊,上烂下实,插秧作业时不陷机不拥泥,泥浆沉实达到泥水分清,沉淀不板结,水清不浑浊。

1.2

耕整施肥。大田要精细耕整,达到既便于插秧机作业,又利于促进秧苗早发快发的目的。根据土壤地力、茬口等因素,坚持有机肥和无机速效肥相结合施用的原则,施用量一般为总施肥量的45-50%,以满足水稻前、中期生长养分的供给。可结合旋耕作业施入,为提高机插质量,避免栽插过深或漂秧、倒秧,大田耙地墁平后须经一段时间沉实。沉实时间的长短应根据土质情况而定,一般需沉实1-2天。

2、大田秧苗特点:机插采用中小苗移栽,缩短了秧苗期,这就决定其与常规人工栽插相比增加了大田的生育期,形成了不同的生育特性。

2.1

返青、缓苗期长。机插水稻适宜移栽的秧龄为3-4叶,此期秧苗基本处于或刚刚结束离乳期,加之播种密度高,根系盘结紧,机插时根系拉伤重,插后秧苗的抗逆性较常规手插秧弱。为此与常规手插秧相比,机插秧的蹲苗期相对较长,活棵返青期迟2-3天,在栽插后7-10天内基本无生长量。

2.2

分蘖节位低(多),分蘖期长。机插秧的秧龄较手插秧小3-3.5个叶龄,但由于机插时植伤较重,返青缓苗期比手插秧长1.5-2.0个叶龄,两者相抵,机插水稻的大田有效分蘖期就相应延长了2个叶位分蘖,约7-10天,因而分蘖节位增多。

2.3

分蘖势强,成穗率低。机插水稻实现了宽行浅栽,植株温光条件优越,发根能力强,这为低节位分蘖创造了有利环境。在缓苗返青后,机插水稻的起始分蘖一般始见于五叶一心期,且具有爆发性,分蘖发生量猛增。再加之分蘖节位低,分蘖期长,群体数量直线上升,够苗期提前,高峰苗容易偏多,使成穗率下降,穗型易偏小。

3、大田管理要点:机插水稻实现了定行、定深、定穴和定苗栽插,满足了高产群体质量栽培中宽行浅栽稀植的要求。在大田生产中要根据机插水稻的生长发育规律,采取相应的肥水管理技术措施,促进早发稳长,走“小群体、壮个体、高积累”的高产栽培路子,肥水运筹要实行“前促、中控、后保”,创造利于早返青、早分蘖的环境条件。同时控制高峰苗,形成合理群体,以确保大穗足穗,为夺取机插水稻高产稳产打下基础。

适时多次轻搁田,之后浅水勤灌。机插水稻的开始搁田期与常规手插稻一样,由于机插水稻分蘖势强,分蘖期长,在栽插质量和肥水条件较好的田块可适当提早至总茎蘖数达预期穗数的70%时开始搁田。值得注意的是机插秧苗够苗期的苗体小,分蘖也小,对土壤水分敏感,应特别强调轻搁,每次搁田尽量使土壤不起裂缝;切忌一次重搁,造成有效分蘖死亡,导致穗数不足。一般经多次断水,便可使土壤沉实硬板,站人留脚印(不陷脚),叶色褪淡显“黄”。经3-4次反复后,就能达到沉实土壤,促进根系下扎,提高根系活力,抑制茎秆基部节间伸长和无效分蘖的目的。搁田后的水浆管理与常规稻基本相似,要坚持浅水灌溉,干干湿湿,以湿为主,达到清水硬板的要求。

机插秧技术作为水稻生产的一项技术手段,为提高劳动生产率提供了重要途径,同时也是水稻机械化种植的发展方向。为此,必须熟悉和掌握机插水稻特有的生育特性,并因地、因苗、因时予以合理的肥水运筹和及时有效地防治病虫草害,以实现机插水稻的高产稳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