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油机缸套汽蚀的原因和预防措施:
柴油机缸套形成汽蚀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柴油机缸套高频振动引起冷却液产生交变压力,是形成汽蚀破坏的主要原因。活塞与缸套存在间隙,在活塞侧压力方向改变时,活塞对缸套产生撞击,引起缸套高频振动,从而使水套中冷却液压力产生波动。当某处压力降至该温度下的饱和蒸汽压时,溶于冷却液中的气体便以气泡形式分离出来;当该处冷却液压力再次升高时,气泡突然爆破,在爆破区附近产生高压冲击波,冲击缸套外表面,形成强大的破坏力。这一过程反复进行,使金属缸套外表面出现疲劳破坏而形成汽蚀。
2.缸套汽蚀主要发生在缸套外表面位于活塞左右摆动的两侧压力侧。汽蚀部位有很多密集的、表面清洁的针状孔洞(放大呈蜂窝状)。这些孔洞逐渐扩大和深化,甚至可能在缸套其它技术要求尚未超过不修允许值时,超前穿透缸套。
为了预防柴油机缸套汽蚀,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在设计时,尽量减小活塞与缸套、缸套与缸体的间隙。维修时,确保正常的活塞与缸套的间隙、供油提前角和喷油嘴压力。使用时,避免勤轰、猛轰“油门”,以降低缸套的振动。
2.在冷却水中添加NL型乳化防锈油(每升水加10~15克)。这样,缸套外表面能吸附一层油膜,隔离冷却液与金属的接触,抑制冷却液电化学腐蚀作用,同时油膜还有缓冲作用。此外,可以改变冷却液性能,降低气泡表面张力,减小气泡爆破力。
3.防止冷却液温度过低,利用水温升高产生的蒸汽气垫缓冲作用,缓解气泡爆破的破坏力。
4.如果缸套虽然出现汽蚀但又不严重时,可以将其装配方向转90°后继续使用。
通过以上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和处理柴油机缸套的汽蚀问题,延长其使用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