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海安县机插秧技术推广工作取得了历史性突破,新增插秧机290台,超过前四年推广数的总和。这些成绩的取得除得益于省市县加大财政投入,激发广大农民投资购买农机积极性外,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得益于厂家和农机局“三包”服务的及时到位,在今年“三包”维修服务过程中,体会颇深,饱尝了酸甜苦辣,经受了磨练和考验。
体会
(一)学到了知识。这次“三包”服务,确实学到了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知识来源于实践,来源于平时工作经验的积累,但同时也必须在实践中加以巩固提高,学习的过程实际上也是知识积累的过程。除此而外,还锻炼了自己处理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做到有条不紊,忙而不乱。
(二)受到了磨练。这次“三包”维修服务既锻炼了人的意志,磨练了人的思想品质,也培养出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军队作风。整个服务工作期间,前后跨度近一个月,从来不分节假休息日,起早带晚,顶烈日,战酷暑,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我们“三包”维修服务人员的身影。
(三)得到了收获。每当处理完一起“三包”维修任务,广大机手和农户露出欣慰的笑容,我们内心也得到了很大的安慰。我们的言行普遍得到了广大群众的赞同和认可,对于机关事业单位的干部也能亲自动手帮助维修,他们表示了由衷的感谢和敬佩。由于我们工作踏实,作风严谨,措施得力,也给我们带来了丰硕的回报,没有因“三包”维修不及时而影响机插秧技术推广工作,为今后的机插秧技术推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建议
机插秧技术推广通过政府引导、行政驱动以及农机推广部门几年来的试验示范,越来越被广大基层农村工作者所认可。作为该项技术核心之一的机动插秧机,以先进稳定可靠,操作简易方便的特有性能,得到了广大农机操作手的信赖。但是随着机插秧技术推广力度的加大,以及机动插秧机推广的迅猛发展,现行的“三包”维修服务体系很难适应形势发展的需求。为此,笔者建议,插秧机的“三包”维修服务必须实行市场化的运作、社会化的服务,以“定点、定区域、定人员、定维修方案、定应急措施”的“五定”方案来确保“三包”维修的实施。
(一)定点:按照现有插秧机的拥有量和水稻种植面积,确定合理的“三包”维修服务点。该点应以插秧机生产厂家为主体,镇农机站作为辅助,具备修理能力的社会力量作为补充。从海安县水稻生产的格局来看,全县可按河东、河南、里下河三个地区来布点。
(二)定区域:在相应点确定以后,每点再确定管辖相应的区域,尽量保证考虑离点较近,以方便广大插秧机用户,条件允许可以打破原行政区划的限制,本着插秧机操作手自愿选择、就近服务的原则,由插秧机操作手自行确定选点。
(三)定人员:人员的选配分忙时和闲时来进行配备。一般忙时不得少于5人,有条件的镇可以与厂家联手选定人员;闲时一般配备2~3人,除保证“三包”维修服务外,主要是确保插秧机的正常维修。但是人员的选配必须兼顾做到技术过硬,能够吃苦耐劳,还要有较强的处理应变情况的能力。
(四)定维修方案:按照一定区域建立起来的“三包”维修服务点,必须明确相应的维修方案。维修点与插秧机生产厂家必须共同合作筹建好,明确相应的职责,按照国家规定的“三包”政策规范修理点的行为,服务方式可以采取上门服务与驻点服务相结合,一般情况下以上门服务为主。属于“三包”维修服务范畴的,严格按“三包”规定执行,不属于“三包”维修服务,按照《农业机械维修管理规定》执行,并按维修工时实行有偿服务。
(五)定应急措施:主要是防止突发事件的发生,例如出现插秧机短时间难以修复,影响机插进度,而秧苗又不能等待的情况,这时作为厂家和业务主管部门就应该适时调度,协调好、化解相关矛盾,拿出相应的应急措施,合理进行调遣,保证不误农时。
总之,机插秧推广工作已经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水稻的栽插是水稻生产机械化的“瓶颈”,而机插秧推广是实行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必由之路,插秧机的“三包”维修服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机插秧技术的推广,因此我们必须面对现实,正视困难,因地制宜,务求实效,扎扎实实地完善好插秧机“三包”维修服务体系,切实做好插秧机维修工作,保证机插秧技术推广工作的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