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世界上已经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国家大多数是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但不同国家选择了不同的发展途径。一是以美国为代表,人少地多,劳动力不足,先从提高劳动生产率入手,后转向增产技术措施;二是以日本为代表,人多地少,发展农业的主要矛盾是土地资源不足,先实施培育良种、合理栽培、增施无机肥等生物技术措施,后转向提高劳动生产率;三足以德国、法国为代表,介于前面两种情况之间,他们既重视提高单产,又重视采用现代化生产工具,实行物力投资和智力投资并举。
发展中国家积极推进农业机械化以改造传统农业,满足对食物和纤维需求;发达国家的农业机械化正向更高的水平发展。通过采用先进的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向人们提供健康安全、质量保证的食品,同时注重农业资源和环境的保护,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作为先进农业技术载体的农业机械化,正紧密和当代农业高新技术结合在一起,向更广阔的领域、更高的水平发展。世界各国都在不断开发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农业装备。一些国家随着农业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已开始出现高度机械化的生态农业农场,以确保农业实现优质、高产、高效益和持续发展。发达国家高新技术在农业机械化中的应用已更加广泛,农业机械使用的方便性、舒适性、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尤其是精准农业的出现,使农业机械化与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连为一体,从根本上改变了农业和农业机械化的面貌。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农业机械化进程呈现出新的变化,一是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鼓励和支持农民、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购买使用农业机械,初步形成了以农民为主体的多元化投入和多种所有制经济竞争并存的发展格局;二是适应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面向农业和农村市场,在主要农牧业产区和关键生产环节上,大力推进农机服务产业化,初步形成了各级政府示范引导、市场需求主导的发展模式;二是依靠科技进步,开发推广先进适用的新机具、新装备、新技术,提高了农机利用率,初步形成了在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中,机械化与信息化相结合,良种与良法相配套,农机与农艺相互适应的生产方式。这些发展变化,有效地推动了农村市场对农业机械的需求,提高了农业机械化水平,发展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推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但经济还比较薄弱,农村社会经济还比较落后,推进农业机械化没有现成的先例可循。在倡导循环经济、清洁生产、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从几十年农业机械化途径须遵循以下原则。
1基本原则
1.1必须坚持因地制宜,有选择地发展农业机械化
根据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劳动力转移程度、农机化技术成熟程度和经济效益的情况,选择适宜的农机化发展项目、适用的技术和机具。对不同经济水平的地区,采取田地制宜、分类指导的方针。通过试验示范,由农民自主选择农业机械化作业项目和经营形式。在发展步骤上,采取先易后难,先小麦后水稻、玉米及经济作物,先主攻农作物生产主要环节后解决农业生产全过程机械化,先经济发达地区后经济一般地区。在区域发展重点上,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郊区可以发展大中型、高性能农业机械,推进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建设现代化农业、城郊农业和外向型农业;中西部地区应先发展保护性耕作技术及早作农业技术,促进农业机械化水平持续稳定提高。以江苏省为例,根据全省五大农业区域(苏南、沿江地区,徐淮地区,宁镇扬丘陵地区,里下河地区和沿海地区)对农业机械化的要求,对不同经济水平的地区,采取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发展方针。为找到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适用技术和合适途径,九五以来全省选择了13个机械化综合示范县进行新机具、新技术的试验示范。通过试验示范,探索出五大区域各有侧重的农业机械化发展项目,优化了各区域的农机结构,促使全省农机化水平不断提高。在农业生产过程的机械化作业项目上,则以解决稻麦收获和种植机械化为突破口,推动农机作业由稻麦生产主要环节向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发展,由粮食作物机械化向油菜、玉米、蔬菜等主要作物机械化发展,由种植业向农、林、牧、副、渔各业发展,由农田粗放型作业向工厂化、集约化、信息化方向发展,实现了农业机械化持续、健康,稳步发展。在作物品种上,江苏是按照先小麦,后水稻,再油菜的次序稳妥地推进机械化,目前小麦已经实现了全程机械化,机械化综合水平已经达到了85%以上:水稻的综合机械化水平也达到了60%,已经基本解决了机械化问题。
1.2必须坚持保护环境,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的农业机械化进一步追求高效、低耗、精确,由强化土地耕作转变为保护性耕作,通过精密施肥、施药减轻对土壤和农作物的污染,保护环境,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代表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方向。1989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明确提出了清洁生产概念,制订了全球清洁生产计划,在全球范围内实施推行清洁生产项目。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21世纪将把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放到重要的位置,对农业机械使用过程中的能耗、排放、噪声以及化肥农药施用方式等将会做出更严格的规定,合理利用、保护和改善水、土等自然资源,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以利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就显得更加重要。
一是保护型资源的合理利用,例如免少耕覆盖、深松土壤、旱作农业等保护性耕整地机械作业项目等;二是节约型资源的合理利用,重点发展节水、节药、节肥和节能的技术装备和技术体系,朝着按作物所需定量供给的方向发展,提高资源利用率;三是节约型资源的合理利用,如农作物秸杆综合利用和粉碎还田项目,秸秆能源化项目、秸秆饲料化项目。
合理利用资源需要兼顾环境保护。目前我国的化肥利用率为30%—40%、农药利用率为30%,排灌机械效率为35%—40%,而国外均达到了60%以上。因此,应大力发展高效新型植保机械,推广化肥深施机械,解决化肥农药过量施用造成的环境问题。
因此,发展有利于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机械化项目和技术装备,是农业可持续发展对农业机械化提出的必然要求。
2服务模式——必须坚持把效益放在第一位,发展服务型的机械化
通过组织有机户为广大无机农户提供作业服务,提高农业机械的作业规模和效率,不搞家家有农机,户户小而全,避免农户重复投资购置。如果农机化不走社会化、市场化的道路,将可能产生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投资浪费。有限的生产资金不能合理地投放,资金效益不能充分发挥,农民的投资不能得到相应的回报。二是资源浪费。如目前江苏省农户户均经营耕地不足5亩的规模,根本满足不了农机经济作业规模的要求,不能充分发挥机械化作业效益,造成农业机械这一生产力的巨大浪费。三是不利于农业机械化科技进步。高技术性能、大中型农机具购置成本高,农户单户购置经济上负担太重。并且由于这类机械作业效率高,只限于一家一户使用,利用率太低,农民购置的积极性不高。其结果,农业机械化只能维持在低水平上,不能够满足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总体水平要求。
因此,在人多地少、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长期不变的情况下,解决小农户与大机械这一矛盾的一种有效的办法就是走服务型的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这种模式可以使有机产扩大作业,提高机械的利用率,增加农机经营的收入,又使无机户节约了投资,是适合人多地少实际情况的投资少、见效快的发展农业机械化的途径。从社会意义上说,它使小规模经营农户也能有机会使用机器种田,享受到工业革命和技术创新成果。在实际生活中,农户购置农业机械,尤其是大中型农业机械,其目的已经不仅仅为了改善劳动生产条件,更重要的是作为勤劳致富的一种途径。如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开展的大规模联合收割机跨区作业,突破了地区限制,由本地区市场扩展到省内市场、省外市场,闯出了一条农机服务市场化、产业化的新路子。跨区机收在促进农民增收节支、农业节本增效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利社会效益,成为推进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重要途径之一。2005年三夏期间全国共投入联合收割机35万台,近7000个跨区机收服务队开展流动作业服务,完成机收小麦面积2.3亿亩。据测算,机手通过跨区作业服务获得收益25亿元,农民节本增效80多亿元。较高的经济回报率还吸引了社会资金的投入,一些地方下岗职工也购置联合收割机从事跨区作业,进一步加快了农机化发展。在农业机械跨区作业项目上,近年来已由机收小麦向机收水稻、机耕、机插秧、水利施工等项目延伸,服务领域不断拓展。农机作业服务模式不断创新,机收和机整地、机播复式作业一条龙服务,深受农民欢迎。既减少了作业次数,又降低了生产成本,更赢得了时间。特别是一些地区在小麦联合收割机上增加了二次清选和秸秆粉碎装置,不仅降低了粮食损失率,提高了清洁度,而且秸秆直接还田,培肥了地力。
3发展观念——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展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和技术
21世纪是科技的世纪,农业机械化要取得新的突破与发展,必须建立在新的科学技术基础上。通过农机与农艺的结合,探索投资少、见效快、成本低的路子,只有加快高科技含量的农业机械化发展,才能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发展高科技含量的机械化的必要性体现在:
一是农业现代化建没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农业现代化是农业由传统的生产部门转变为现代产业的历史演进过程,是一个不断科技创新的动态过程。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物质技术基础,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标志。资料表明,发达国家农业劳动力占总人口比重为1%—3%左右,说明经济越发达,农业劳动力占总人口的比重就越低。如2002年底我国农业从业人员占总人口比重为25.54%(中国农业年鉴(2003),中国农业出版社),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劳动力占总人口的比重将逐步降低,按目前的规模估算,再降50%(即农业从业人员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2%左右),就需要从农业劳动力中置换出近1.6亿劳动力。因此,在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从农业生产领域置换出来将是一种发展趋势,这样高性能的农业机械的使用就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
二是服务型的机械化发展模式的要求。服务型的农机经营者的基本原则就是要通过农机服务赚钱,追求农机作业的高效率必然要求使用性能先进、作业效率高、投资回报率高的机械。服务型机械化的出现,突破了农户作业范围小、购买力低的制约,有利于引进开发先进技术,生产推广高档次、高效率的大中型机械,这为我国农机技术创新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三是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的要求。加入WTO后,我国农产品面临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这不仅要求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率,而且对农产品的品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先进适用农业机械的使用是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的重要保障,尤其是高性能的农药施撒、化肥施用机械。
正是由于上述原因,九五以来,我国在农机化发展过程中积极组织实施科教兴农战略,逐步构建以农机科研推广为基础,人才为保障,农机产业化为发展目标的农机技术创新体系。农机科研在突破单项作业技术的同时,着力解决总体技术的综合集成、组装配套和中试熟化,提高新技术和新机具的转化速度,优化了农机结构。如江苏省在全省小型柴油机、小型拖拉机基本平衡和传统的耕作机具不能满足免耕灭茬、机械收割和秸秆还田的作业要求的情况下,江苏省农机化发展出现了向大中型、高性能机械及适应现代农艺要求的新机具、新技术方向快速发展的趋势。大中型拖拉机和高性能联合收割机每年都以5000台以上的速度增长。为加快农机科技创新步伐,该省在积极组织农机技术攻关的同时,还引进、消化国内外先进适用农机生产技术,同日本、韩国公司合作,成功地引进开发了高性能联合收割机及高性能水稻插秧机,提高了稻麦收获机械化水平。在实践中,该省积极推广了小麦精少量播种、秸秆粉碎还田、化肥深施、水稻工厂化育秧、粮食低温烘干、高精密植保、经济作物生产等一大批农业急需、农民急有的新机具、新技术。十一五期间,该省确定了以推广水稻机插秧为重点的农机化发展思路,以高性能插秧机和简易的软盘育秧、双膜育秧技术相结合,既推进了机械化,又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从而受到了农民的欢迎。
4法规环境——必须坚持适时制定法规政保障和促进农机化事业健康发展
人多地少地区推进农业机械化是发展过程,需要各级政府的重视支持,更需要政策法规的促进和保障。
2004年我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农业机械化促进法,这是我国第一部农业机械化方面的大法,对于鼓励、扶持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使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促进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将发挥重要作用。促进法实施近两年来,国家对购机补贴力度逐年加大,农业机械化呈现出勃勃生机,高性能机具保有量快速增加,机具结构日逐趋合理。2005年我国机耕、机插、机收机械化水平分别达到了50.7%、31.2%、22.7%,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36.5%,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
从各地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情况来看,虽然一些地区经济水平发展较高,但如果没有正确的农业机械化政策法规作保障,农业机械化也是难于得到健康发展。分析统计资料,国民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省市有上海、北京、天津、江苏、浙江、广东等,其中上海、北京、天津三直辖市和江苏省的农业机械化水平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浙江、广东两省的农业机械化水平却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尤其是广东农业机械化水平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而经济发展水平一般、但机械化程度较高的省区有河北、山东、河南、黑龙江、新疆、青海、安徽、山西、内蒙古等,其中新疆、黑龙江、内蒙占三省区人均比有耕地规模较高外,其他省区处于同一规模水平上。在这些省区中黑龙江、新疆、河北三省区机械化水平高于江苏省,其他省区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在机械化发展较快的省市区中大部分制定了较全面,且相互协调配套的地方性农业机械化发展政策法规。由此可以得出这样的认识:经济水平和人均占有耕地规模虽然是影响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的两大主要影响因素,但在符合地区实际情况的政策法规保障下农业机械化同样可以得到快速、健康的发展。
江苏省在农业机械化地方性法规建设中在我国处于领先地位,到目前已基本建成了以一个条例(农机管理条例)、两部规章(安全监理规定和推广办法)为框架、相关的农机化政策法规为配套的地方性农机管理法规体系。这些政策法规来源于农机化实践,又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保障了农业机械化健康发展。该省针对江苏省农村人多地少、农户经营规模小的特点,为鼓励支持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大力扶持农机产业化经营,依法保护农机经营使用者的合法权益,充分挖掘农机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江苏省农业机械管理条例》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鼓励和支持农村集体经济和农业劳动者兴办农业机械服务组织,建立服务网点;鼓励、支持农业机械使用者实行联合经营或者合作经营,为农民提供各项农业机械作业服务。、乡村农业机械服务组织应当根据农业生产和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开展机耕、机播、排灌、植保、收割、农副产品初级加工和运输等服务工作,积极参与农业规模经营和农业现代化建设、农业机械服务组织可以跨行政区域作业。同时政府规定对从事及组织机耕、机播、机收等农机作业服务的组织和个人免征营业税和个人所得税,对农业部颁发的跨区作业证的从事跨区作业的联合收割机包括运输联合收割机进行跨区作业的汽车免收过桥过路费。
为了加快发展高科技含量的农业机械化,《江苏省农业机械管理条例》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鼓励利支持科技人员开发、推广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新技术、新机具。《江苏省农业机械推厂办法》规定鼓励和支持农业生产组织和农业劳动者使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保障农业机械化事业健康发展,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鼓励引进国外、省外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新产品。
从国外农业发展来看,已经实现了农业机械化的发达国家在其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初期,基本上都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列入国民经济发展规划,通过立法和制定相应的支持政策,规范和促进本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将促进农业机械化纳入法制化轨道,有效保障了农业机械化快速、健康发展。各国采取的主要政策措施包括:对农业机械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建立农机发展基金,农机银行、为农机服务组织发放低息和贴息贷款,实行无偿试用新机具,给予购机补贴和油料补贴,建立农机示范园区和农机保险等。如法国为鼓励建立居马农机合作社,明确规定免交一切税赋,并可获得优惠贷款。在合作社成立之初,还可获得15%的投资补贴,在购置新机具时,可获得20%—40%的扶持。另外,政府为鼓励农产购买机械及配件,给予20%—30%的补贴,为农场提供25%的乡村道路建设补贴;英国实施《农场资本补贴计划》和《园艺补贴计划》中规定,农户购置农机具及建造机库,政府给予20%的补贴,修建农场便道给予25%的补贴,建造温室、购置设施及土壤改造等,可享受15%一25%的补贴;意大利建立发展农业周转基金会,以优惠利率为农业机械用户提供贷款和补贴,对农民购买拖拉机国家补贴40%投资额;澳大利亚对农业机械经营实行减免税金40%,并对农业机械用油实行优惠价格:加拿大的农场信贷基金除了提供购买农机具中期低息贷款外,联邦政府还提供特别增款和补贴计划;巴西成立农业保险公司,建立农业机械风险保障机制;印度、泰国、菲律宾等发展中国家,也都采取了有利于农机化发展的低息贷款、减免税收、增加补贴、降低关税等经济政策;韩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中明确规定,国家或地方政府对农业机械的购买者或制造者、售后服务者及农业机械共同利用者,支援必要的资金的全部或一部分;日本《农业机械化促进法》中规定,为农业机械化事业而进行培训、指导、试验研究和机具引进,以及其他为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有关事项,国家应尽力给予经费补助和其他适当的援助。
坚持发展为主题,结构调整为主线,粮食安全生产为中心,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以科技进步和管理创新为动力,政策法规为保障,因地制宜,确定正确的发展方针,制定适宜的法规政策,农业机械化就能够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